..续本文上一页病也。
①抄衣、双抄等:此涉及戒律,比丘自知,白衣、沙弥不可为说也。
②依无病也:如上诸则,依无病者,如病则可开。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①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一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二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三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②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③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①猛利欲心:猛者勇勤,利者明利,欲心具正知、智慧故,起善法欲心。《略论》作“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
②总之先贤由见此故……昔诸尊重殷重尤极:《略论》:“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
③昔诸尊重:传承师长,有修有证者。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①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②初一若错乃至十五。③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④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①如天成魔:天,帮助修行者,一、第一义天,即是佛菩萨。二、世间天,护持佛法者。
②初一若错乃至十五:闻法之先,若不如法,则思修亦皆不如法。
③故此讲闻入道之理……下至应令具足一分:于应具(讲闻)德相,应勉力具足,否则亦应具最底一二条件。龙树云:“若不如理听法,则如水中起火”,水本以灭火,如水中起火,则无法可救。
④讲教授前第一加行:指“讲闻规律”。《略论》:“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今初
《摄决定心藏》云:「①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②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③轨理,极为紧要。《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④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⑤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⑥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①住性数取趣:《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住性:决定性。
②一切教授首:纲要之纲要。
③轨理:轨则、道理。
④地:地道。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等持:三摩地门。总持:陀罗尼门。
⑤愿:发净愿,如普贤十大愿、文殊十大愿等。佛法:一切佛法。
⑥及为其处:及是其长养的地方。
*善知识之重要,参阅《华严经 ·入法界品》(卷六十七)。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 今初
总诸①至言及解释中,②由各各乘增上力故,③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④《经庄严论》云:「知识⑤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⑥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⑦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⑧须一种顺总佛教,⑨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①至言:佛言。解释:菩萨解释。
②由各各乘增上力故:各各乘不同传承,依不同要求所解释之增上力故。
③虽说多种:虽说多种所依善知识之相。
④《经庄严论》:即《庄严经论》。
⑤善知识德相成就之十法:⑴调伏,⑵静,⑶近静,⑷德增,⑸具勤,⑹教富饶,⑺善达实性,⑻具巧说,⑼悲体,⑽离厌。
⑥须一何等调伏:《略论》:“云何以自调伏耶。”
⑦假证德名:《略论》:“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于他。”
⑧须一种顺总佛教:总佛教:大乘圆满教法。《略论》:“须随佛教总相。”
《略论释》(八八页):总相即指戒定慧三学,余如修风息成就,能腾身虚空等皆非此论之所谓调伏者。一分德,谓如修本尊法,或明王法,或亲见,或梦见,得一分功德,皆不能调伏自心烦恼。宗喀大师秉承噶当派教授准绳,说成就之德相,为依三学调伏烦恼,此不共教义也。
⑨调相续法:调身心法,即依三学调伏身心、烦恼也。
其中一调伏者,谓尸罗学。《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①恒励终难制,②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③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④所应作品。
①恒励:恒时、励力。
②百利针顺衔: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衔:音“闲”,横置马口,以备抽勒之铁。
③逐趣非应行:随逐邪境。
④所应作品:依戒而作。
二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①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①念:正念。
①三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②真义发起③慧学。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④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①近寂静:《略论》作“具慧。”
②真义:真谛。
③慧学:(粗分)净慧。
④尚须成就圣教功德:复须博通三藏。
四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①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②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①能令发生无量知解:任说一事,皆能贯通无量经义。
②当时能有何种义利:云何应机施教。《略论》作“现于所化之机,其心行为何状况。”
①五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②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①达实性:修所成慧为正。
②通达法无我性:通达细分法无我性。帕绷喀云:静是指以三摩地息灭散乱,近静是指以智慧彻底消灭我执,善达实性是指以闻所成慧获得正见,此专指应成派见,前所说慧,可以是获得自续派以下之见的智慧。(《掌中解脱》三二O页)(按:《广论》原文以现证真实为正,不仅指闻所成慧也。)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六德增上者。《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①近静②慧尊,若亲近是师,③较尊胜尤胜。」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④向上仰望于彼。」又如⑤塔乙云:「我于⑥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①近静:得寂定。
②慧:胜慧。
③较尊胜尤胜:《略论》作“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
《略论释》(九一页):“超胜二字,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
④向上仰望于彼:自然生起向上之心。
⑤塔乙:噶当格西。
⑥惹珍:惹真寺,敦巴尊者所建,一切 黄白花教之渊源。
如是六法,是①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②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③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①自所应获得之德:成就自利之德相,指前六德。
②以手除众生苦:如拔刺然。
③示法性谛:唯为说法。
①其中四法,一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①其中四法:摄他德有四:一、善巧说,二、悲愍,三具精勤,四、远离厌患。
二悲愍者,谓宣说法①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②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③未曾受赞一善哉,以④无众生非苦恼故。」
①等起清净:意念(动机)清净。
②黎摩子:慬哦瓦。
③未曾受赞一善哉:未曾一次自觉善哉。大意谓:不为对自己恭敬等利益,而为众生受苦而说法也。
④无众生非苦恼故:慈悲等起相应心故,见众生无不在苦恼中。
三具精勤者,谓于利他①勇悍刚决。
四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②全无善说,③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三摩地王经》云:「…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