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如是于此教出家,徧了⑤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⑥《入行论》亦云:「此等应⑦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①殷重:殷切、慎重。
②圆具一切道分:圆满无缺之教授。
③如瀑流水:昼夜不断,一味勇进。
④疴:音“科”。
⑤力根静虑:五根、五力、四禅八定等,修行之法相名词也。意谓虽徧学解了,而不精进修行、求证,岂能证得涅槃。
⑥《入行论》:《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⑦身行:兼摄语、意,谓应三业奉行。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①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②由戒故赞彼,③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④坚实,若⑤行放逸令⑥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⑦知彼岸。」《劝发增上意乐》亦云:「⑧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⑨根底极苦恼,此是爱着言说失。」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着言说失。」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⑩故应远离言说着,常不放逸思惟义。」
①由戒故:由不善护戒故。
②由戒故:由善护戒故。
③其闻为圆满:圆满谓够格、殊胜。昂旺堪布:“闻者总以不失戒为圆满。”
④坚实:藏语:心要,精华。
⑤行放逸:行十恶。
⑥粗暴:粗重、暴恶,如狂象。
⑦知彼岸:终必证果,登彼岸义。
⑧谓我失修今何作:我无修行今云何。
⑨根底:心要。
⑩故应远离言说着,常不放逸思惟义:帕绷喀大师设“教油子”喻,极堪深思:“应该致力于实修而不是单注重于文字。如若不然,没有比这个更能使我们成为“教油子”的原由了。据说听闻数量多而修习数量少乃“教油子”之因。我们在最初听法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经常回忆和修习来加以巩固的话,以后再听时,这种感觉便会较以前减弱些,每次听讲,感觉愈来愈弱,最后发展成不论所闻之法是如何精深,都会以为全是老生常谈,因而对自心没有丝毫的益处;这时候就变成“教油子”了,那是很下流的。”(《掌中解脱》一二九页)
不放逸:昂旺堪布:“云不放逸者,谓应常守十善道,远十恶道。”
①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②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①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最早宣说本法的佛陀,现证诸果与道,为人如实宣说,开示取舍关要,丝毫无误,是“善士夫”。以此心态而修“念佛”。另说:善士指上师,当思上师为释迦佛化身。(《掌中解脱》一三一页)
②随念世尊是说法师:《略论》:“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掌中解脱》(一三二页):五想是修忆念如来恩德,六想是修报答佛恩。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决择自身,而听闻之。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①法镜,尔时意中便生②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③《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是如④苏达萨子,请⑤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⑥成闻法器而为说法。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①法镜:听闻正法,犹如照镜,谓从听闻正法中,能检验自己三业,有诸过失。法即是镜,持业释也。
②热恼:心极不安貌。
③《本生论》:详见《掌中解脱》(一三二-一三六页)。
④苏达萨子:斑足王。
⑤月王子:佛本生。
⑥成闻法器:断三过,依六想。
⑦其因:成佛之因。
第二说法轨理分四: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二发起承事①大师及法,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今初
①大师:佛。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一①成就念,二成就②胜慧,三成就③觉慧,四④成就坚固,五⑤成就智慧,六随顺证达⑥出世间慧,七贪欲微劣,八瞋恚微劣,九愚痴微劣,十⑦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十二诸非人等于彼守护,十三诸天于彼助发威德,十四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十五其诸⑧亲爱终不破离,十六⑨言教威重,十七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十八得多喜悦,十九智者称赞,二十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①成就念:《掌中解脱》(一四O页):“意为不忘失正法。”念:正念。
②胜慧:《掌中解脱》(一四O页):“意为胜义修所成定解慧。”修所成慧。
③觉慧:《掌中解脱》(一四O页):“意为世俗思所成定解慧。”思所成慧。
④成就坚固:《掌中解脱》(一四O页):“意为不能劫夺。”成就胜解。
⑤成就智慧:《掌中解脱》(一四O页):“指资粮道和加行道位的世间智。”
⑥出世间慧:《掌中解脱》(一四O页):“指见道和修道位的智慧。”
⑦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内由贪等微劣,外有诸佛护念,非人守护等,故魔不得便。
⑧亲爱:指以净法相亲之法眷,非同世间有漏亲爱。
⑨言教威重:戒德庄严,复由承传法流所加持故。
*⑴等流果有六: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⑵离系果有四: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⑶增上果有九: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⑷异熟果有一: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一于自所应起医想,二于法起药想,三于闻法者起病人想,四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①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应断②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悋,③顾着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④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着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⑤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⑥《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⑦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⑧彼即我安乐⑨具。」
①及于:此五想之外。
②恐他高胜嫉姤:怕他人胜过自己之嫉妒心。
③顾着财物谓衣食等:“法施谓如实,无染辨经等。”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俱舍论颂疏》卷十八)
④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谓具善法欲,乐为说法也。见下《妙法白莲经》。
⑤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以充分足以成立宗义之因喻及圣教量,作为依据,而为说法。
⑥《妙法白莲经》:《妙法白莲经·安乐行品》文。
⑦离一切戚:汉译《法华经》作“离诸忧恼”。
⑧彼:说法所获之功德。
⑨具:资具。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毘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复次《毘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①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着帽着冠着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着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返是应说,②依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