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①若由闻法发信意:《略论》作“若人由闻起正信”。信意:信三宝、业果。
②成妙欢喜获坚住:《略论》作“当成坚固妙欢喜”。妙欢喜:净化烦恼。坚住:于法坚稳。
③智慧:针对烦恼。
④无愚痴:灭无明。
⑤携:劫。
⑥最胜财: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
⑦是摧愚怨器:是摧灭愚痴怨敌之剑,愚怨:不信业果,不解二无我。
⑧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开示无误教诲之最胜友。开示:教示。方便:谓正道。
⑨爱亲:最亲之亲友。
⑩无所损害愁病药:世药有损,此药无损。愁病药:治烦恼病之药,法药也。
大罪军:业、烦恼所生罪。
誉德最胜藏:《掌中解脱》(一一六页):“名誉、道德与最胜宝藏。”誉、德:胜名称、道德。
遇:觐见。
胜礼:谓贤士夫往还馈赠之最胜礼品。
于大众中(得)智者(敬)爱:爱乐其多闻故。
听闻随转修心要:随法而转,关键在思。
复次应如①《菩萨地》说,须以②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一珍宝想。时时增长③俱生慧故,作二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④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三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⑤涅槃⑥菩提果故,作四大胜利想。⑦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⑧五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
②五想:珍宝想、眼目想、光明想、大胜利想、无罪想。
③俱生慧:《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宿智资粮所集成故。”
④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能正见如所有性者曰正知,及徧见尽所有性者曰徧知。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七:“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
⑤涅槃:断德。
⑥菩提:智德。
⑦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前说究竟时,能得涅槃菩提果故,此说现在亦能得彼二果之因、止观之乐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⑧无罪想:尸罗清凉灭罪,况论定慧。
①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②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③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一戒穿缺,二种性下劣,三形貌丑陋,四文辞鄙恶,五所发语句④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如《本生》中亦云:「⑤处极低劣座,发起⑥调伏德,⑦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⑧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①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菩萨地》:“当离高举与轻懱,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略论释》六二页)
②专信恭敬:专一、纯信、具恭敬。
③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以上二句总说。“离高举者……而弃舍之”别释远离贡高杂染,远离轻慢杂染,及不作意法师五过:一、戒穿缺,二、种性下劣,三、形貌丑陋,四、文辞鄙恶,五、所发语句粗不悦耳。此中省略怯弱杂染一项,盖下兼说及也。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往法师所,无难诘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
“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披寻记》卷三十八(二二一三页):“坐卑座等,是名为时。以谦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是名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他说法时,应正了知,不障碍彼,多有所作,是名不为损害。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是名不为随顺。若不悟解,或复沉疑,终不讥诮,是名不求过失。”义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
“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披寻记》卷三十八(二二一三页):“恭敬正法者,谓依正法,当获无上大果胜利,是故于此正法深生恭敬。于说法师,胜者恭敬随顺,于等于劣,恭敬法故,亦不轻懱,是名恭敬说法补特伽罗。又于正法不作是言:此非绮饰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浅故,是名不轻正法。于说法师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种性卑劣等故,是名不轻说法补特伽罗。”义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
“又听法时,不自轻懱,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不自轻者,不作是言,我于解法无有力能,于其所证无怯劣故。”)
④粗不悦耳:如申斥语等。
⑤处极低劣座:身处低劣座,心亦如之。
⑥调伏:戒,仪表柔和。
⑦以具笑目视:喜眼而听视。
⑧善净:净心。
正闻轨理分二:一①断器三过,二依六种想。 今初
①断器三过:此中三过正障闻思修三慧,初障闻,次障修,三障思。
若一器倒覆,及二纵向上然不净洁,并三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一不入内。及二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三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一不属耳,或二虽属耳然有邪执,或①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三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②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此亦犹如《菩萨地》说:「③希于徧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④一切心,思惟听闻。」
①等起心有过失:发起意乐有过。意乐有过者,又所闻法本为断惑,而发心为现世利乐,则所闻实为惑伴。又闻大乘法,而发心非大乘,或心存考验说法人之善巧等。(《略论释》六四页)
②善谛听闻,意思念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重言谛听,对治倒覆。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对治泄漏。(《略论释》六四页)
③希于徧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属耳注意,如理思惟,恭敬而听。
④一切心:全部精神。
依六想中,一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①《入行》云:「若遭②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③百过病所逼。」④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⑤迦摩巴云:「⑥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⑦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①《入行》:寂天菩萨造。语出《入行论·忏悔品》卷二。
②常:通常。
③百过:一切过,众多之过失。
④延长:病期漫长。
⑤迦摩巴:噶当派格西。
⑥若非实事,作实事修:无而谓有,固是颠倒。
⑦然遭三毒……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今有三毒重病,而且极其猛烈,曾无所知,岂不更为颠倒。
*昂旺堪布云:“凡心生不安,即痴烦恼之现行相,须行者善自体察方知。”(《略论释》六五页)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①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①诸勇求胜菩提智者:修佛法二要件:一、正知见,二、精进心。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①所说教授,及其教诫,②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①所说教授,及其教诫:《略论释》(六六页):“教授即开示,谓说前所未说者。……教诫谓随念,即已说者重为叮咛,俾令不忘。”
《俱舍论颂疏》卷一:“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勖,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
②见重要已……而致损坏:学法真正目的,在净化身心。
四于①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②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③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④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着所配药品,病终无脱。《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