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又雲:「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于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①若由聞法發信意:《略論》作“若人由聞起正信”。信意:信叁寶、業果。
②成妙歡喜獲堅住:《略論》作“當成堅固妙歡喜”。妙歡喜:淨化煩惱。堅住:于法堅穩。
③智慧:針對煩惱。
④無愚癡:滅無明。
⑤攜:劫。
⑥最勝財: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
⑦是摧愚怨器:是摧滅愚癡怨敵之劍,愚怨:不信業果,不解二無我。
⑧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開示無誤教誨之最勝友。開示:教示。方便:謂正道。
⑨愛親:最親之親友。
⑩無所損害愁病藥:世藥有損,此藥無損。愁病藥:治煩惱病之藥,法藥也。
大罪軍:業、煩惱所生罪。
譽德最勝藏:《掌中解脫》(一一六頁):“名譽、道德與最勝寶藏。”譽、德:勝名稱、道德。
遇:觐見。
勝禮:謂賢士夫往還饋贈之最勝禮品。
于大衆中(得)智者(敬)愛:愛樂其多聞故。
聽聞隨轉修心要:隨法而轉,關鍵在思。
複次應如①《菩薩地》說,須以②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一珍寶想。時時增長③俱生慧故,作二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④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叁光明想。于究竟時能與⑤涅槃⑥菩提果故,作四大勝利想。⑦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⑧五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①《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
②五想:珍寶想、眼目想、光明想、大勝利想、無罪想。
③俱生慧:《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叁:“宿智資糧所集成故。”
④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能正見如所有性者曰正知,及徧見盡所有性者曰徧知。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七:“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
⑤涅槃:斷德。
⑥菩提:智德。
⑦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前說究竟時,能得涅槃菩提果故,此說現在亦能得彼二果之因、止觀之樂故。《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于法如實揀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
⑧無罪想:屍羅清涼滅罪,況論定慧。
①于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雲:「②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于彼起毀謗。于說法師供養者,謂于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爲供事,斷不尊敬。③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于彼二不生輕蔑。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一戒穿缺,二種性下劣,叁形貌醜陋,四文辭鄙惡,五所發語句④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舍之。如《本生》中亦雲:「⑤處極低劣座,發起⑥調伏德,⑦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⑧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①于法法師發起承事:《菩薩地》:“當離高舉與輕懱,于法與說法人二者應當敬重。”(《略論釋》六二頁)
②專信恭敬:專一、純信、具恭敬。
③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以上二句總說。“離高舉者……而棄舍之”別釋遠離貢高雜染,遠離輕慢雜染,及不作意法師五過:一、戒穿缺,二、種性下劣,叁、形貌醜陋,四、文辭鄙惡,五、所發語句粗不悅耳。此中省略怯弱雜染一項,蓋下兼說及也。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往法師所,無難诘心,有敬重心,無高慢心,專爲求善,非顯己德,爲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爲利養恭敬因緣。菩薩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正法。”
“雲何菩薩無雜染心聽聞正法。謂聽法時,其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心遠離怯弱雜染。由六種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由四種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種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由此六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披尋記》卷叁十八(二二一叁頁):“坐卑座等,是名爲時。以謙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是名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他說法時,應正了知,不障礙彼,多有所作,是名不爲損害。爲欲啓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是名不爲隨順。若不悟解,或複沈疑,終不譏诮,是名不求過失。”義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
“又聽法時,恭敬正法,恭敬說法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說法補特伽羅。由此四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披尋記》卷叁十八(二二一叁頁):“恭敬正法者,謂依正法,當獲無上大果勝利,是故于此正法深生恭敬。于說法師,勝者恭敬隨順,于等于劣,恭敬法故,亦不輕懱,是名恭敬說法補特伽羅。又于正法不作是言:此非绮飾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淺故,是名不輕正法。于說法師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種性卑劣等故,是名不輕說法補特伽羅。”義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
“又聽法時,不自輕懱,由此一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不自輕者,不作是言,我于解法無有力能,于其所證無怯劣故。”)
④粗不悅耳:如申斥語等。
⑤處極低劣座:身處低劣座,心亦如之。
⑥調伏:戒,儀表柔和。
⑦以具笑目視:喜眼而聽視。
⑧善淨:淨心。
正聞軌理分二:一①斷器叁過,二依六種想。 今初
①斷器叁過:此中叁過正障聞思修叁慧,初障聞,次障修,叁障思。
若一器倒覆,及二縱向上然不淨潔,並叁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于彼降以雨澤,然一不入內。及二雖入內或爲不淨之所染汙,不能成辦余須用事。或叁雖不爲不淨染汙,然不住內,當瀉漏之。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一不屬耳,或二雖屬耳然有邪執,或①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衆過,然叁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此叁對治,經說叁語,謂②善谛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③希于徧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④一切心,思惟聽聞。」
①等起心有過失:發起意樂有過。意樂有過者,又所聞法本爲斷惑,而發心爲現世利樂,則所聞實爲惑伴。又聞大乘法,而發心非大乘,或心存考驗說法人之善巧等。(《略論釋》六四頁)
②善谛聽聞,意思念之:“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對治不淨,切勿忘失。”重言谛聽,對治倒覆。善思念之,對治不淨。切勿忘失,對治泄漏。(《略論釋》六四頁)
③希于徧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欲知一切,及專注一境,屬耳注意,如理思惟,恭敬而聽。
④一切心:全部精神。
依六想中,一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①《入行》雲:「若遭②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③百過病所逼。」④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于長時中,而痛惱故,于彼應須了知是病。⑤迦摩巴雲:「⑥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⑦然遭叁毒,極大幹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①《入行》:寂天菩薩造。語出《入行論·忏悔品》卷二。
②常:通常。
③百過:一切過,衆多之過失。
④延長:病期漫長。
⑤迦摩巴:噶當派格西。
⑥若非實事,作實事修:無而謂有,固是顛倒。
⑦然遭叁毒……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今有叁毒重病,而且極其猛烈,曾無所知,豈不更爲顛倒。
*昂旺堪布雲:“凡心生不安,即癡煩惱之現行相,須行者善自體察方知。”(《略論釋》六五頁)
二于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爲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①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①諸勇求勝菩提智者:修佛法二要件:一、正知見,二、精進心。
叁于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于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于說法師,①所說教授,及其教誡,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①所說教授,及其教誡:《略論釋》(六六頁):“教授即開示,謂說前所未說者。……教誡謂隨念,即已說者重爲叮咛,俾令不忘。”
《俱舍論頌疏》卷一:“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
②見重要已……而致損壞:學法真正目的,在淨化身心。
四于①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于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爲究竟。是亦猶如害重癞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爲完足,故于②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③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贊悔》中雲:「此中心亦恒愚昧,長時習近重病④疴,如具癞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極爲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爲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叁摩地王經》雲:「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爲療病故亦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