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于我,爲除彼故不須勵力。除此礙者,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于少故。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相續與身聚,是于多刹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于假聚相續而安立。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于他修習愛執,則于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謂由于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衆苦逼惱。若自利心移于利他,則早定成佛,圓滿自他一切利益;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①《入行論》雲:「②此于生死中,百返損害我,③意汝欲自利,雖經衆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④又雲:「若汝從往昔,能作⑤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⑥如斯時。」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①《入行論》:《入行論·禅定品》卷八。
②此于生死中,百返損害我:《入行論廣解》:“唯求一己圓滿,我愛執持以此之故,百千生中流轉生死,恒于我作地獄等損惱。”
③意汝欲自利:漢譯《入行論》譯作:“汝心唯欲求自利。”
④又雲:《入行論·禅定品》卷八。
⑤如是業:自他相換。
⑥如斯時:受生死苦。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于彼而①行邪行,故于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②如雲:「意汝定應知,③自爲他自在,除利諸有情,④汝今莫想余。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于利他,不應作⑤邪行。」若見身等棄舍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于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此于往昔,亦曾令受無邊衆苦,現今若于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⑥如雲:「汝昔傷害我,⑦已往可不谏,⑧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⑨今汝應棄舍,思我有自利;⑩我于余賣汝,莫厭應盡力。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與諸獄卒。如是汝長時,舍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于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
①行邪行:違悖有情之行。不應于彼而行邪行者,指施彼已,心無所求于他,滅除自利之心。
②如雲:《入行論·禅定品》卷八。
③自爲他自在:將自施于他,隨他自在轉。
④汝今莫想余:《入行論廣解》:“別余唯求自利等事非汝所應思惟也。”
⑤邪行:傷害有情。
⑥如雲:《入行論·禅定品》卷八。
⑦已往可不谏:昔不知汝爲罪惡根本。
⑧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譯注》譯作:“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⑨今汝應棄舍,思我有自利:汝今應棄舍這種想法:思我多少有自在權,唯求自利。
⑩我于余賣汝,莫厭應盡力:當知我已將汝賣于余人,應無厭患心,盡力爲衆生而奉獻。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若我偶由放逸故,不將汝惠施諸有情。
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今追念諸宿怨恨,定催滅汝自利心。
如昔于自愛樂執著,今于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雲:「應執余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于自所作饒益。此複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衆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如是若于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于是等應當思惟。①《入行論》雲:「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叁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複得長壽,若于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爲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釋菩提心論》雲:「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②梵 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于此叁趣中,③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刹那貪著自利。即前論雲:「于有情④離貪,如毒應棄舍,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于刹那頃,豈有貪自利。」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爲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即前論雲:「⑤悲堅爲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舍靜慮樂,而趣入⑥無間,此奇此應贊,此爲勝士法。」今于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⑦如覺雲:「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①《入行論》雲: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②梵 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梵,指大梵天。釋,指帝釋天。猛利,指大自在天。護世:指四天王。
③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此句標點應爲: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④離貪:舍棄悲心。
⑤悲堅爲根本,菩提心苗生:悲心堅固爲菩提心之根本。
⑥無間:指無間地獄。
⑦如覺雲:“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覺至藏,問藏德:“菩提心如何發?”答:“照儀軌誦過,即已發心。”又問:“未誦前慈悲如何修?”皆不能答。因謂:“不知修習慈悲菩薩,唯藏人有之。”衆請開示,謂須從初次第而學。此語包括全部道次,即從下士、中士而至上士,從平等心而至菩提心。
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①朗日塘巴雲:「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爲②我愛執,故特于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雲:「我有③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叁摩地。」答雲:「汝修④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于晝夜應悔之地。」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康垅巴雲:「我等于⑤覺有情顛倒行事,有情于我等亦當如是行。」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⑥相值于此,故一切時應觀于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⑦住,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⑧經論,勤修此因,積集資糧,淨此障礙。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如大覺雲:「欲趣大乘門,⑨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
①朗日塘巴雲:“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朗日塘巴與霞婆瓦,同爲博多瓦二大弟子,霞婆瓦又爲朗日塘巴弟子。
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者,爲朗日唐巴自謙之詞,意謂我生他愛執方便共有十八(多數之概稱),除自愛執方便唯一。意即背棄我愛,從其如何能損害之者而修。朝向有情,從其如何能饒益之者而修。(摘自《略論釋》六六一頁)
②我愛執:《略論釋》(六五九頁):“正修相換,在先認識我愛執過患,爲生死冤仇。經雲:“一切輪回苦,皆由煩惱惑。”煩惱根本,即我愛執。因我愛執,追求安樂,順我則生貪,違我則生瞋,造諸惡業,故受諸苦。”
③風息平等轉:圓滿次第氣入中脈之修法。
④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謂定力深湛。
⑤覺:仁者。
⑥相值于此:歸結于有無菩提心。
⑦住:停止。
⑧經論:無垢經論。
⑨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略論》作“大乘法門欲趣入,能除黑暗滅熱惱,猶如日月菩提心,經劫勵力生亦可。”大菩提心如日除暗,如月息熱惱,經劫勵力亦務使令生起。
第叁①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
①此心發起之量:臺版注:“菩提心量即「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爲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詳閱卷八「悲心生量」者。”
第四①儀軌正受者。如大覺雲:「欲修令此生,應勵恒修習,慈等四梵住,應除貪及嫉,以儀軌正發。」若修心已,于其發心獲得定解,當行受此之儀軌。
①儀軌正受者:此說正受儀軌,在科判中屬“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之第四科,屬願心儀軌。行心儀軌在《廣論》卷十(本書五叁七頁)。
此中分叁: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壞,叁設壞還出之方便。初中分叁: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叁如何受之軌則。 今初
覺于《尊長事次第》中僅雲「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說。諸先覺說:「具足願心住其學處,猶非完足,須具行心律儀。」此與勝敵論師說「當往具菩薩律儀善知識所」,極相符順。《十法經》中,由他令受而發心者說有聲聞,是說由彼勸令厭離而受發心,非說聲聞爲作儀軌。
能受之依者。總如勝敵論師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圓滿身及意樂。」謂天龍等其身意樂堪發願心者,一切皆可爲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釋論》說:①「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謂于前…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