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38

  ..續本文上一頁惡心出血。

  無間業同分者,謂如有一于阿羅漢尼,及于母所,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或于天廟衢路市

  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于寄托得極委重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诳。或于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爲作歸依,施無畏已,後返加害,或複逼惱。或劫奪僧門。或破壞靈廟。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若諸善業,由事重故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母無正信,勸進開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如無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惡慧于具慧中亦爾。如母,父亦爾。或于起慈定者,供養承事。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無诤定,滅盡定,預流果,阿羅漢果供養承事亦爾。又親于佛所,供養承事。如于佛所如是,于學無學僧所亦爾。若即于此尊重事中,與上相違,由損害因緣,起不善業,受現法果。”

  ②顧戀:貪著。

  ③恩造:慈恩培養。

  

  于相續中,現有衆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于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複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雲:「諸業于生死,隨重①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①近:臨終。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余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叁: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叁異熟因緣。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二形色圓滿者,謂由①形色顯色善故,顔容殊妙,根無阙故,衆所樂見,②橫豎稱故,形量端嚴。叁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③僚屬。五④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于他無欺,堪爲信委,于其一切诤訟斷證,堪爲量故。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于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爲諸大衆所供養處。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爲性少病,或全無病,于現法緣,起大勇悍。此複第一謂住樂趣,第二謂身,生爲第叁,財位僚屬爲四,第五謂爲世間量則,第六謂彼所有名稱,七謂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謂于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①形色顯色:身形及身色(如唇朱、面紅潤、膚金色等)。

  

  ②橫豎稱故:身材橫豎相稱。

  ③僚屬:部下,下屬。

  ④信:威信。

  

  異熟果報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第二者謂諸大衆暫見歡喜,鹹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第叁者謂所勸教,無違敬用。第四者謂以①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布施恩德,爲報恩故,速受勸教。第七者謂爲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爲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爲②思擇所知之器。又于大衆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第八者謂于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①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②思擇:明辨。所知:學科。

  異熟因分八:初者謂于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又雲:「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衆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①醫藥,不以磈杖等,害衆生②無病。」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雲:「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當感妙同分。」第叁者謂摧伏慢心,于尊長等,勤禮拜等,于他恭敬,猶如仆使。第四者謂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第六者謂③發宏願,于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叁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如是八因,若具叁緣,能感④最勝諸異熟果。于其叁緣,㈠心清淨中,待自有二,⑴謂修彼因所有衆善,將用⑤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⑵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待他有二,⑴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⑥嫉姤,比較輕毀,勤修隨喜。⑵⑦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㈡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于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贊美令受,已受行者,贊美令喜,恒無間作,不棄舍作。㈢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衆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此等是如《菩薩地》說,⑧以釋補滿而爲宣說。

  

  ①醫:包括身心兩方面。

  ②無病:感無病果報。

  ③發宏願:求無上菩提。

  ④最勝諸異熟果: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

  ⑤回向無上菩提:空性相應。

  ⑥嫉姤、比較、輕毀:于勝嫉妒,于等競爭,于不如輕毀。

  ⑦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略論釋》(四六五頁):『即不能如是,亦應日日多次觀察他所作事,見賢思齊。』觀擇所應行事:觀擇別人所應行事,以提高自己。

  ⑧以釋補滿而爲宣說:田清淨,爲《菩薩地》所無,本論補入。

  

  第叁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一總示,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今初

  ①如《入行論》雲:「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恒時,理應思惟此。」②又雲:「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③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④應數修習,以此是爲⑤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此複如《叁摩地王經》雲:「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余相,然尊不說非谛語。」于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于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⑥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如有一類,說于空性,已獲決定,然于業果無決定信,⑦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⑧即見爲緣起之義,是于業果發生定解爲助伴故。即彼經雲:「⑨一切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陽焰電,雖諸死已往他世,⑩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于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叁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叁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啓諸惡趣門。《海問經》雲:「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雲何,謂于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雲,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于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爲智者。《集法句》雲:「若愚自知愚,是名爲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爲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爲下愚。《集法句》雲:「若愚思爲智,說彼爲愚癡。」故其極下,亦莫思爲于法已解。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雲:“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于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朵垅巴亦雲:「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于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①如《入行論》雲:見《入行論·忏悔品》卷二。

  ②又雲: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③此:勝解。

  ④應數修習:如理思惟。

  ⑤極不現事:極其深邃微妙。

  ⑥勝者:佛。

  ⑦不慎重者:別本“不注重者”。

  ⑧即見爲緣起之義:即于空性見爲緣起之義。

  ⑨一切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陽焰電:謂法無我。

  ⑩有情意生不可得:謂補特伽羅無我。意生:中有。

  二業:黑白二業。

  縱少知法:稍了知。

  我今若何度諸晝夜:《略論》:“念我如何住此度諸晝夜。”謂應住此法度諸晝夜,即在任何情況下,我當于諸善法觀察思擇,而度過每個晝夜。

  負屍:羅桑嘉措謂,自己身心所爲,就像負載的死屍一樣。

  自妄希爲法者、智者、淨者極頂:藏文標點如是。淨者後有“之”極頂。法者,藏文原意爲佛教徒,此譯爲符合佛法者。

  亦莫思爲于法已解:亦莫實未解,而思爲于法已解(應于正法有所領解)。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谛者品》雲:「大王汝莫爲殺生,一切衆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余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①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集法句》雲:「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②于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又雲:「諸少慧愚稚,③于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④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⑤受異熟,莫作此業善。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自欲安樂故,⑥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又雲:「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衆生惡業,于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衆生,于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鏽,鏽起食其鐵,如是⑦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①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略論》:“應多修習防護也。”

  《略論釋》(四七O頁):“應從意根斷除,多修多習。”

  ②于現或不現:《廣論譯釋》:“明處或暗…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