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37

  ..续本文上一页,余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为法。除前者,谓前已生有为诸法,非增上果,谓果望因,或俱或后,必无果前因后,故言除前也。重言有为者,是除前外诸余有为,此余有为,或与因俱,或在因后,名增上果。”

  ②势力、异熟及与威德:此三词按藏文原词为:力量、功用、威势,故似宜应译为:“无力、无有功效及威势(作用)”。

  ③事业边际:藏文“农作业,行船业之边际。”边际者,《大毘婆沙论》:“犹如树端,树中最胜,名树边际。”

  ④不甚滋息,不相谐偶:不增长兴盛,不相协调顺利。

  ⑤根不坚牢:果实不坚固。势不久停:风吹雨淋即掉落。

  ⑥第一胜妙生源:宝源,谓金矿等。

  ⑦非安居所:所感器世间不净,不堪作学修佛法之净安居所。

  ⑧非救护所:无有救护之所,以本具邪见,正法无可救护。

  ⑨非归依所:无有归依之环境。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  今初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①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①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略论》:“思其过患,具足善心,而作防护彼等之加行,与防护究竟之身业。”

  

  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①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如是②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决择分》意趣而说。

  

  ①若心广大:尽法界有情。

  ②二聚:黑白二聚十种业道。即前说十恶业道及十善业道。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①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诸能满者,则无决定。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②领纳爱与非爱。」《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释》中说云:「有由一刹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刹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①引业:旧译“总业报”;满业:旧译“别业报”。

  ②领纳爱与非爱:《杂集论》卷七:“领受爱不爱果”。

  

  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①故思已,②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③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④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⑤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摄决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⑥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⑦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⑧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于意三中,无第二句,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①故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此中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若异此业,是即名为非故思造。』

  ②若作若增长业:《俱舍论颂疏》卷十八:『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颂曰: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有伴异熟故,此业名增长。

  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伹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③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俱舍论颂疏》卷十三:『于契经中,说有二业,一者思业,二者思已业。思已业者,谓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④不利不数所作:不利者,谓不猛利。

  ⑤自性无记:《集论》卷二:『何等自性无记,谓八色界处意相应品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等。』

  ⑥正受律仪,令彼薄弱:以戒令其业力减弱。

  ⑦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以有漏定,损彼业种。

  ⑧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以无漏慧,断彼业种。

  

  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其中①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②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如是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又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又于父母诸尊重等③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乐,所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于现法受。顺生受者,谓于二世当受其果。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①现法受:《俱舍论颂疏》卷十五:“由田意殊胜,及定招异熟,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

  释曰:由田意殊胜者,一由田胜,二由意胜。由田胜者,闻有苾刍,在僧众中作女人语,便变为女。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于牛黄门事故,转为丈夫。此等传闻,其类非一。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者,此显报定,时不定业,谓阿罗汉人随在何地,离此地染,名得永离地业。此永离地业,圣未离染时,于此地中造善恶业,及离染位所修善业,此等诸业于异熟定,时不定者,此业必能招现法果,谓于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现果。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于生后,受异熟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由永离染故,更不受异熟。

  从此第六,明业即受。论云:何田起业定即受耶?颂曰:

  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出,损益业即受。

  释曰:于佛上首僧者,佛于僧中最为上首,名上首僧。佛虽非声闻僧,而是圣僧摄也。及灭定无诤者,此下有五。一从灭定出,谓此定中得心寂静,以无心故,极似涅槃,故初出此定是胜上依身。二从无诤定出,谓此定中,止他烦恼,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慈见修道出者,三从慈定出,谓此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安乐意乐随逐,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四从见道出,谓此见道,永断见惑,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修惑,得阿罗汉,故出此道时,净身相续起。此上五种,取初出定,名功德田,若行损益,其业即受。”

  《瑜伽师地论》卷九:“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