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施僧伽物,不与在家者。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于僧中,受用僧伽业。宁取食猛火,量等须迷卢,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破一切体,贯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入诸舍宅,火炭徧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又僧伽中,若诸菩萨补特伽罗,是极大力善不善田。《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③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又较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又较焚毁殑伽沙数诸佛塔庙,若于④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瞋恚,⑤说诸恶称,亦如前说。」《能入定不定契印经》说:「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还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悉皆安立转轮王乐或梵天乐。如次若于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及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较前生福极无数量。」《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中亦说:「较诸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劫夺一切财产,若于⑥菩萨所修善行,下至抟食施诸旁生,而作障难,能生无量罪。」故于是处,极应防慎。
①似尊:《略论》:『等同尊长(尊重)。』
②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略论》:『倘属于僧,则在僧未受用以前,不成清净。』
《广论译释》:『如果对方(僧)不愿意接受归还物,其罪业就无法清净。』
拉卜楞寺格西:『盗僧伽者罪最重,虽作忏悔等能减轻,然未受异熟果报之前,罪不得清净。』
③若有忿恚背菩萨住:若以忿心背菩萨坐。
④胜解大乘菩萨:胜解行菩萨,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菩萨。
⑤说诸恶称:『出不雅言』,而作毁谤。
⑥菩萨所修善行:以菩提心所修善行功德无量大,心等法界故。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此因相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①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②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若不修此③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④是所依力,极为明显。
①故应现受异熟之因:《杂集论》卷八:『顺现法受业者,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利意乐加行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
“顺生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无间生者,即次此生,谓五无间业等,能得生异熟。……复有所余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又云:“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
“顺后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
②重愚痴:针此而能对治者,谓正知见。
③妄矜为智:矜,音『今』,自夸贤能。
④是所依力,极为明显:所依身为出家菩萨,虽供少物,而比在家菩萨供无数物福德尤多。是所依力不同,极为明显。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①同是有中,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③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④缓学处。敦巴仁波卿云:「⑤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①同是有中:同是有律仪中。
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守持一戒、二戒、三戒之身。具一指比丘,具二指大乘菩萨,具三指入密乘者。或者一指比丘别解脱戒,二指摄善法戒,三指饶益有情戒。
③仙幢覆身:袈裟是三世诸佛果位之清净幢相。、仙幢覆身,即所依为出家比丘也。
④缓学处:松懈、放逸。
⑤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指以戒生罪,出家众犯戒所生罪,比在家众行十不善的罪业,后者之罪业,相对而言,是极少恶。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①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①正行:如法修行。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①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②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此复由其③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瞋力为大。④《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萨较前尤重。《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瞋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⑤《入行论》中亦云:「⑥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①不离一切智心:《略论》:“不离希求一切种智之心。”
②胜劣:成佛、成阿罗汉。
③强盛微弱:猛、缓。恒促:久、暂。
④《入行论》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⑤《入行论》中亦云:见《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⑥如此胜子、施主所:菩萨为一切有情施主。胜子:菩萨。
第三其果分三。①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经》说,中下二果②与此相违。
①异熟果:《俱舍》卷六:“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
《俱舍论颂疏》卷六:“释曰:异熟无记法者,唯于无覆无记,有异熟果。言有情者,谓异熟果,不通非情也。有记生者,谓异熟果,善恶业感,名有记生。”
②与此相违:昂旺堪布:“《本地分》指多数言,《十地经》指少分言也,故有不同。”(《略论释》四五三页)
①等流果者。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瞋痴三,上品猛利。《谛者品》及《十地经》中,于其一一说二二果,谓「设生人中,一寿量短促,多诸疾病,二资财匮乏,②与他共财,三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四多遭诽谤,受他欺诳,五眷属不和,③眷属鄙恶,六闻违意声,语成斗端,七语不尊严,④或非堪受,无定辩才,八贪欲重大,不知喜足,⑤寻求无利或不求利,九损害于他,或遭他害,十见解恶鄙,谄诳为性。」诸先尊长说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是⑥造作等流果。前所说者,是⑦领受等流果。
①等流果:《俱舍》卷六:“等流似自因。”
《俱舍论颂疏》卷六:“释曰:等流似自因者,谓等流果,皆似自因,谓似同类遍行因故。”
②与他共财:于财物不能自主。
③眷属鄙恶:好是非。
④或非堪受无定辩才:无有辩才故,他不接受所语。
⑤寻求无利或不求利:寻求无利之事,或不求自利。
⑥造作等流:《略论释》作“因等流”,即造作之等流。
⑦领受等流:《略论释》作“果等流”,即受果之等流。
诸①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谓由杀生,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及药果等,皆少光泽。②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难于消变,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而便中夭。不与取者,谓众果鮮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雨多淋涝,果多干枯及全无果。欲邪行者,谓多便秽,泥粪不净,臭恶迫迮,不可爱乐。虚妄语者,谓农作行船,③事业边际,④不甚滋息,不相谐偶,多相欺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离间语者,谓其地处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粗恶语者,谓其地所多诸株杌,刺石砾瓦,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流泉涌,干地卤田,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诸绮语者,谓诸果树不结果实,非时结实,时不结实,未熟似熟,⑤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可乐极少,饶诸怖畏,恐惧因缘。贪欲心者,谓一切盛事,经历一一年时月日,渐渐衰微唯减无增。瞋恚心者,谓多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狮子虎等,蟒蛇蝮蝎,蚰蜒百足,毒暴药叉诸恶贼等。诸邪见者,谓器世间,所有⑥第一胜妙生源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⑦非安居所,⑧非救护所,⑨非归依所。
①主上果(增上果):《俱舍》卷六:“除前有为法,有为增上果。”
《俱舍论颂疏》卷六:“释曰:有为法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