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甯食熱鐵丸,火焰即熾猛,不應于僧中,受用僧伽業。甯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甯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甯入諸舍宅,火炭徧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獄,③若有忿恚背菩薩住,雲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于④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⑤說諸惡稱,亦如前說。」《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于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贊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贍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産,若于⑥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抟食施諸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于是處,極應防慎。
①似尊:《略論》:『等同尊長(尊重)。』
②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略論》:『倘屬于僧,則在僧未受用以前,不成清淨。』
《廣論譯釋》:『如果對方(僧)不願意接受歸還物,其罪業就無法清淨。』
拉蔔楞寺格西:『盜僧伽者罪最重,雖作忏悔等能減輕,然未受異熟果報之前,罪不得清淨。』
③若有忿恚背菩薩住:若以忿心背菩薩坐。
④勝解大乘菩薩:勝解行菩薩,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菩薩。
⑤說諸惡稱:『出不雅言』,而作毀謗。
⑥菩薩所修善行:以菩提心所修善行功德無量大,心等法界故。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謂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此因相者,《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于小罪不能脫離。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爲惡染汙。①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爲極重那落迦因。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謂②重愚癡,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若不修此③妄矜爲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爲尤重。《寶蘊經》亦說:「叁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于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④是所依力,極爲明顯。
①故應現受異熟之因:《雜集論》卷八:『順現法受業者,若業于現法中異熟成熟。謂從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損若益,必得現異熟。如從慈定起,從無诤定、滅盡定、預流果、阿羅漢果起,亦爾。又于佛爲上首僧中造善惡業,必得現異熟。又有余猛利意樂加行所行善不善業,亦得現異熟。”
“順生受業者,若業于無間生中異熟成熟。無間生者,即次此生,謂五無間業等,能得生異熟。……複有所余善不善業,于無間生異熟熟者,一切皆名順生受業。”又雲:“若業于此生造,從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生受業。”
“順後受業者,若業于無間生後異熟成熟。于此業中,從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若業于此生造,即從此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現法受業。若業于此生造,從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生受業,若業于此生造,度無間生已去異熟成熟,說名順後受業。』
②重愚癡:針此而能對治者,謂正知見。
③妄矜爲智:矜,音『今』,自誇賢能。
④是所依力,極爲明顯:所依身爲出家菩薩,雖供少物,而比在家菩薩供無數物福德尤多。是所依力不同,極爲明顯。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①同是有中,②具一具二具叁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于前前,進趣優勝。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製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恒無間缺所集衆惡。若有比丘毀犯屍羅,③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分辨阿笈摩》亦雲:「甯吞熱鐵丸,猛焰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④緩學處。敦巴仁波卿雲:「⑤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①同是有中:同是有律儀中。
②具一具二具叁之身:守持一戒、二戒、叁戒之身。具一指比丘,具二指大乘菩薩,具叁指入密乘者。或者一指比丘別解脫戒,二指攝善法戒,叁指饒益有情戒。
③仙幢覆身:袈裟是叁世諸佛果位之清淨幢相。、仙幢覆身,即所依爲出家比丘也。
④緩學處:松懈、放逸。
⑤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指以戒生罪,出家衆犯戒所生罪,比在家衆行十不善的罪業,後者之罪業,相對而言,是極少惡。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①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爲超勝。此是一例,余皆應知。
①正行:如法修行。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叁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于此諸塔,複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若諸菩薩①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②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此複由其③強盛、微弱、恒促等門,應當了知。又于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恒長,其力則大,其中複以瞋力爲大。④《入行論》雲:「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複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叁摩地王經》雲:「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⑤《入行論》中亦雲:「⑥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①不離一切智心:《略論》:“不離希求一切種智之心。”
②勝劣:成佛、成阿羅漢。
③強盛微弱:猛、緩。恒促:久、暫。
④《入行論》雲: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⑤《入行論》中亦雲:見《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⑥如此勝子、施主所:菩薩爲一切有情施主。勝子:菩薩。
第叁其果分叁。①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叁毒上中下品,有叁叁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②與此相違。
①異熟果:《俱舍》卷六:“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
《俱舍論頌疏》卷六:“釋曰:異熟無記法者,唯于無覆無記,有異熟果。言有情者,謂異熟果,不通非情也。有記生者,謂異熟果,善惡業感,名有記生。”
②與此相違:昂旺堪布:“《本地分》指多數言,《十地經》指少分言也,故有不同。”(《略論釋》四五叁頁)
①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匮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叁,上品猛利。《谛者品》及《十地經》中,于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一壽量短促,多諸疾病,二資財匮乏,②與他共財,叁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四多遭誹謗,受他欺诳,五眷屬不和,③眷屬鄙惡,六聞違意聲,語成鬥端,七語不尊嚴,④或非堪受,無定辯才,八貪欲重大,不知喜足,⑤尋求無利或不求利,九損害于他,或遭他害,十見解惡鄙,谄诳爲性。」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⑥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⑦領受等流果。
①等流果:《俱舍》卷六:“等流似自因。”
《俱舍論頌疏》卷六:“釋曰:等流似自因者,謂等流果,皆似自因,謂似同類遍行因故。”
②與他共財:于財物不能自主。
③眷屬鄙惡:好是非。
④或非堪受無定辯才:無有辯才故,他不接受所語。
⑤尋求無利或不求利:尋求無利之事,或不求自利。
⑥造作等流:《略論釋》作“因等流”,即造作之等流。
⑦領受等流:《略論釋》作“果等流”,即受果之等流。
諸①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②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于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不與取者,謂衆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幹枯及全無果。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③事業邊際,④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幹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諸绮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⑤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曆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瞋恚心者,謂多疫疠,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⑥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⑦非安居所,⑧非救護所,⑨非歸依所。
①主上果(增上果):《俱舍》卷六:“除前有爲法,有爲增上果。”
《俱舍論頌疏》卷六:“釋曰:有爲法生…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