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35

  ..续本文上一页,谓乐作恶故。三有⑧越流行心,谓于诸法⑨不如正理善观察故。四有失坏心,谓⑩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谓由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此五若缺,则不圆满。虽其邪见复有所余,然唯说此名邪见者,由此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

  

  ①邪见:《略论释》(四四一页):『三毒中最后为痴,此中特提出邪见者,依《俱舍》,十不善业之根,即在邪见。……又此处所说之邪见,专指断见。』

  ②事者,谓实有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邪见业道,事者,谓实有义,想者,谓于有、非有想。』此中分别者,《广论》原文:『此复有四,谓谤因、果、作用、(实)有事。』

  ③想者谓于所谤义:『于有、非有想。』

  ④殖种:指父。持种:指母。

  ⑤化生有情:此指中有。

  ⑥诽谤决定:『于实有义,诽谤非有,起决定执。』

  ⑦愚昧心:『愚痴心。』

  ⑧越流行心:《披寻记》卷五十九(三四一五页):『前说流转差别,有善流流转,谓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转,谓诸不善行。(陵本五十二卷十三页)今说不善流流转,名有越流行心,违越善流流转故。』

  ⑨不如正理善观察故:『不如理分别推求故。』

  ⑩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诽谤一切妙行等故。』

  有覆蔽心,谓由邪见……:『谓邪见缠之所覆蔽。』

  此五若缺:『随阙一种。』

  能断一切善根:诽谤因果等,否定了业力支配的原则,故能断善根。

  随顺诸恶随意所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又此邪见,最顺恶业,怀邪见者,于诸恶法,随意所行。是故此见,偏说在彼恶业道中。当知余见(一切倒见),非不邪见自相相应。』

  

  其中杀生、粗语、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不与而取、邪行、贪欲,由三毒起,唯贪究竟。妄言、离间及诸绮语,发起究竟,俱由三毒。邪见由其三毒发起,唯痴究竟。此等之中,思唯是业而非①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②思行处故。③贪欲等三业道非业。

  

  ①业道:《俱舍论》卷十七:『依何义名业道?颂曰: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论曰:十业道中,后三唯道,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彼相应思说名为业,彼转故转,彼行故行,如彼势力而造作故。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故。由能等起身语业思,托身语业为境转故,业业之道,立业道名。故于此中言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

  ②思行处故:等起思托身语转故。

  ③贪欲等三业道非业:贪等相应思名业,贪等与思为道,故贪等是业道,而非是业。

  

  第二显示轻重分二:一十业道轻重,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初中有五,例如杀生,一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二由加行故重者,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①同行者意便欣庆。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三由②无治故重者,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于时时间,惠施修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增上惭愧恶作。又不能证③世间离欲,或④法现观。四由邪执故重者,谓由依于作邪祠祀,所有邪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五由事故重者,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⑤人相、父母、兄弟、尊长、⑥委信、⑦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违此五因,为轻杀生。

  

  ①同行者:同彼作杀生行者。《瑜伽师地论》作『同法者』。

  ②无治:不作对治。

  ③世间离欲:四禅、四空定。《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粗相,于初静虑离生喜乐,若定若生,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入最初静虑。如是复于初静虑上,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④法现观:四谛十六行观,已得上品清净信解。《杂集论》卷十三:『法现观者,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胜解,随信而行。所以者何?由于诸谛增上契经等法中,从闻他音增上缘力,已得最后顺解脱分善根所摄上品清信胜解,由得如是清信胜解故,说名以法现观现观诸谛。』

  ⑤人相:具人相者。

  ⑥委信:《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作『归投委信』,即『诚意来归投者』,『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信任)亲友』。

  ⑦有学、菩萨:《瑜伽师地论》卷六十:『或诸有学,或诸菩萨。』

  

  余九除事,如其杀生,轻重应知。由其事故重不与取者,谓若劫盗众多上妙及委信者。劫盗孤贫,出家之众及①此法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若劫有学、罗汉、独觉、僧伽、佛塔,所有财物。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谓行不应行中,若母母亲,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②正学女,或③勤策女。非支行中谓于面门。非时行中谓受斋戒,或胎圆满,或有重病。非处行中谓塔近边,若僧伽蓝。由其事故重妄语者,谓为诳惑多取他财而说妄语,若于父母乃至于佛,若于善贤,若于知友而说妄语,若能起重杀生等三而说妄语,为破僧故而说妄语,于一切中,此为最重。由其事故重离间语者,谓破坏他长时亲爱,及善知识,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发身三重业,所有离间语。由其事故重粗恶语者,谓于父母等,及余尊长,说粗恶语,若以非真非实妄语说粗恶语,现前毁骂,诃责于他。由其事故重绮语者,④妄语等三,所有绮语,轻重如前。若诸依于斗讼诤竞所有绮语,若以染心,于外典籍,而读诵等。若于父母亲属尊重,调弄轻笑,现作语言,不近道理。由其事故重贪欲者,谓若贪欲僧伽、佛塔所有财宝,及⑤于己德起增上慢,乃于王等及诸聪睿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贪求利敬。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谓于父母亲属尊长,无过贫苦诸可哀愍,诸诚心悔所作过者,起损害心。由其事故重邪见者,谓⑥能转趣谤一切事,较余邪见此为最重。又谓世间无阿罗汉、⑦正至、⑧正行,此见亦尔。与上相违是轻应知。

  

  ①此法众:《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佛法出家之众。』

  ②正学女:即式叉摩那。《俱舍论光记》卷十四:『式叉摩那,唐言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

  ③勤策女:即沙弥尼。

  ④妄语等三,所有绮语,轻重如前:本卷二七三页前三语过,亦属绮语,轻重如前,妄语等说。

  ⑤于己德起增上慢:《瑜伽师地论》卷六十:『自谓智者。』

  ⑥能转趣谤一切事:指断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复次若于一切余邪见(倒见)中,诸有能谤一切邪见,此谤一切事门转故,名重邪见。』

  《披寻记》卷六十(三四三O页):『由彼诽谤一切实有义故。』详本卷第二七七页。

  ⑦正至:《瑜伽师地论》卷八:『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

  《披寻记》卷八(四二七页):『如预流果,永断一切见所断惑故得,一来果、不还果,进断欲界所余烦恼故得,是名已趣各别烦恼寂静,唯圣能证,故名正至。』

  ⑧正行:《瑜伽师地论》卷八:『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

  

  ①《本地分》中说有六相,②成极尤重。一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无彼三毒,发起诸业。二串习故者,谓于长夜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恶二业。三自性故者,谓属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属意三支,后后重于前前。四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五③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六所治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④《亲友书》中亦云:「⑤无间 ⑥贪着无对治,⑦从德尊事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其三宝等为具德事,其父母等为有恩事,⑧开二成立。

  

  

  ①《本地分》:《瑜伽师地论》卷九『业增上』。

  ②成极尤重:成『猛利极重业』。

  ③所治一类:所治一类相续。《披寻记》卷九(四四八页):『谓所应治诸不善业,乃至寿尽一类相续,无损害故。』

  ④《亲友书》中亦云:指《亲友书·禅定波罗蜜多品》。

  ⑤无间:谓串习所作。《略论释》(四四四页):『长时作业,比间时而作者为重,如屠业等是。善业亦然,礼拜归依等不断者力大。』

  ⑥贪着:『猛利乐作。』

  ⑦从德尊事:其三宝为具德事,其父母为有恩事,开二成立(五大重善不善业)。

  ⑧开二成立:广化旧版作“开二成五”。

  

  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由福田门故力大者,谓于三宝、尊重、①似尊、父母等所,于此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此复犹如《念住经》云:「从佛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若不与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类奉还。盗佛法者,即得清净,②盗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于诸狱间隙,无间 近边极黑暗处。」《日藏经》中特说犯戒,受用僧物少许,或叶或华或果,当生有情大那落迦。设经长夜而得脱离,复当生于旷野尸林,无手乏足诸旁生类,及无手足盲饿鬼中,经历多年恒受苦等极大过患。又说已施僧众苾刍,虽诸华等,自不应用,不应转与诸居家者,诸居家者,不应受用,罪亦极重。即前经云:「宁以诸利剑,割断自支体,…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