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35

  ..續本文上一頁,謂樂作惡故。叁有⑧越流行心,謂于諸法⑨不如正理善觀察故。四有失壞心,謂⑩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謂由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其邪見複有所余,然唯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爲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①邪見:《略論釋》(四四一頁):『叁毒中最後爲癡,此中特提出邪見者,依《俱舍》,十不善業之根,即在邪見。……又此處所說之邪見,專指斷見。』

  ②事者,謂實有義:《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邪見業道,事者,謂實有義,想者,謂于有、非有想。』此中分別者,《廣論》原文:『此複有四,謂謗因、果、作用、(實)有事。』

  ③想者謂于所謗義:『于有、非有想。』

  ④殖種:指父。持種:指母。

  ⑤化生有情:此指中有。

  ⑥誹謗決定:『于實有義,誹謗非有,起決定執。』

  ⑦愚昧心:『愚癡心。』

  ⑧越流行心:《披尋記》卷五十九(叁四一五頁):『前說流轉差別,有善流流轉,謂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轉,謂諸不善行。(陵本五十二卷十叁頁)今說不善流流轉,名有越流行心,違越善流流轉故。』

  ⑨不如正理善觀察故:『不如理分別推求故。』

  ⑩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誹謗一切妙行等故。』

  有覆蔽心,謂由邪見……:『謂邪見纏之所覆蔽。』

  此五若缺:『隨阙一種。』

  能斷一切善根:誹謗因果等,否定了業力支配的原則,故能斷善根。

  隨順諸惡隨意所行:《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又此邪見,最順惡業,懷邪見者,于諸惡法,隨意所行。是故此見,偏說在彼惡業道中。當知余見(一切倒見),非不邪見自相相應。』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叁毒起,由瞋究竟。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叁毒起,唯貪究竟。妄言、離間及諸绮語,發起究竟,俱由叁毒。邪見由其叁毒發起,唯癡究竟。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①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②思行處故。③貪欲等叁業道非業。

  

  ①業道:《俱舍論》卷十七:『依何義名業道?頌曰:此中叁唯道,七業亦道故。論曰:十業道中,後叁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名。彼相應思說名爲業,彼轉故轉,彼行故行,如彼勢力而造作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遊故。由能等起身語業思,托身語業爲境轉故,業業之道,立業道名。故于此中言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

  ②思行處故:等起思托身語轉故。

  ③貪欲等叁業道非業:貪等相應思名業,貪等與思爲道,故貪等是業道,而非是業。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一十業道輕重,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初中有五,例如殺生,一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叁毒所作。二由加行故重者,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複勸他,于彼所作稱揚贊歎,見①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于孤苦貧窮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殺害。叁由②無治故重者,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于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于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③世間離欲,或④法現觀。四由邪執故重者,謂由依于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爲正法,而行殺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爲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五由事故重者,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⑤人相、父母、兄弟、尊長、⑥委信、⑦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違此五因,爲輕殺生。

  

  ①同行者:同彼作殺生行者。《瑜伽師地論》作『同法者』。

  ②無治:不作對治。

  ③世間離欲:四禅、四空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二:『雲何名爲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于下欲界,觀爲粗相,于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爲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如是複于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爲粗相,一切上地,觀爲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于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爲由世間道而趣離欲。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④法現觀:四谛十六行觀,已得上品清淨信解。《雜集論》卷十叁:『法現觀者,謂于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勝解,隨信而行。所以者何?由于諸谛增上契經等法中,從聞他音增上緣力,已得最後順解脫分善根所攝上品清信勝解,由得如是清信勝解故,說名以法現觀現觀諸谛。』

  ⑤人相:具人相者。

  ⑥委信:《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作『歸投委信』,即『誠意來歸投者』,『或于寄托得極委重(信任)親友』。

  ⑦有學、菩薩:《瑜伽師地論》卷六十:『或諸有學,或諸菩薩。』

  

  余九除事,如其殺生,輕重應知。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衆多上妙及委信者。劫盜孤貧,出家之衆及①此法衆。若入聚落而行劫盜,若劫有學、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②正學女,或③勤策女。非支行中謂于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爲诳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若于父母乃至于佛,若于善賢,若于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叁而說妄語,爲破僧故而說妄語,于一切中,此爲最重。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叁重業,所有離間語。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于父母等,及余尊長,說粗惡語,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诃責于他。由其事故重绮語者,④妄語等叁,所有绮語,輕重如前。若諸依于鬥訟诤競所有绮語,若以染心,于外典籍,而讀誦等。若于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及⑤于己德起增上慢,乃于王等及諸聰睿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于父母親屬尊長,無過貧苦諸可哀愍,諸誠心悔所作過者,起損害心。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⑥能轉趣謗一切事,較余邪見此爲最重。又謂世間無阿羅漢、⑦正至、⑧正行,此見亦爾。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①此法衆:《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佛法出家之衆。』

  ②正學女:即式叉摩那。《俱舍論光記》卷十四:『式叉摩那,唐言正學。正謂正學六法。言六法者,謂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

  ③勤策女:即沙彌尼。

  ④妄語等叁,所有绮語,輕重如前:本卷二七叁頁前叁語過,亦屬绮語,輕重如前,妄語等說。

  ⑤于己德起增上慢:《瑜伽師地論》卷六十:『自謂智者。』

  ⑥能轉趣謗一切事:指斷見。《瑜伽師地論》卷六十:『複次若于一切余邪見(倒見)中,諸有能謗一切邪見,此謗一切事門轉故,名重邪見。』

  《披尋記》卷六十(叁四叁O頁):『由彼誹謗一切實有義故。』詳本卷第二七七頁。

  ⑦正至:《瑜伽師地論》卷八:『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名正至。』

  《披尋記》卷八(四二七頁):『如預流果,永斷一切見所斷惑故得,一來果、不還果,進斷欲界所余煩惱故得,是名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唯聖能證,故名正至。』

  ⑧正行:《瑜伽師地論》卷八:『于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

  

  ①《本地分》中說有六相,②成極尤重。一加行故者,謂由猛利叁毒,或由猛利無彼叁毒,發起諸業。二串習故者,謂于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叁自性故者,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于後後,屬意叁支,後後重于前前。四事故者,謂于佛法僧,諸尊重所,爲損爲益。五③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六所治損害故者,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④《親友書》中亦雲:「⑤無間 ⑥貪著無對治,⑦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其叁寶等爲具德事,其父母等爲有恩事,⑧開二成立。

  

  

  ①《本地分》:《瑜伽師地論》卷九『業增上』。

  ②成極尤重:成『猛利極重業』。

  ③所治一類:所治一類相續。《披尋記》卷九(四四八頁):『謂所應治諸不善業,乃至壽盡一類相續,無損害故。』

  ④《親友書》中亦雲:指《親友書·禅定波羅蜜多品》。

  ⑤無間:謂串習所作。《略論釋》(四四四頁):『長時作業,比間時而作者爲重,如屠業等是。善業亦然,禮拜歸依等不斷者力大。』

  ⑥貪著:『猛利樂作。』

  ⑦從德尊事:其叁寶爲具德事,其父母爲有恩事,開二成立(五大重善不善業)。

  ⑧開二成立:廣化舊版作“開二成五”。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于叁寶、尊重、①似尊、父母等所,于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此複猶如《念住經》雲:「從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②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于諸獄間隙,無間 近邊極黑暗處。」《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複當生于曠野屍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曆多年恒受苦等極大過患。又說已施僧衆苾刍,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即前經雲:「甯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