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39

  ..續本文上一頁處。”

  ③于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于自如怨敵之現行諸惡業。

  ④作何能逼惱:作何業能逼惱身心。

  ⑤受異熟:受殘暴極苦之異熟。

  ⑥掉舉作惡業:放逸而作諸惡業。

  ⑦未觀作:不善觀察而作惡業。

  

  康垅巴謂樸窮瓦雲:「①善知識說②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雲:「實爾。」又敦巴雲:「③覺瓦心莫④寬大,此緣起⑤微細。」樸窮瓦雲:「我至老時,依附⑥《賢愚》。」霞惹瓦雲:「隨有何⑦過,佛⑧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于此中生。」

  

  ①善知識:指敦巴。

  ②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略論釋》:“現今修行者,對業果內容講說、聽聞、修習,都不重視。”

  《略論》:“格西敦巴謂唯業果甚關重要。吾意現今講說聞修皆非希罕,唯修此業果者,難矣。”

  ③覺瓦:對人尊稱,仁者。

  ④寬大:粗略浮泛。

  ⑤微細:極難辨認。

  ⑥《賢愚》:《賢愚因緣經》。

  ⑦過:過患。

  ⑧不報怨是方所惡:不歸咎于位處惡。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①大悲大師所說,②還出方便。此複墮罪還出之理,應如③叁種律儀別說。④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開示四法經》雲:「慈氏,若諸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爲四,謂能一破壞現行,二對治現行,叁遮止罪惡,及四依止力。」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①大悲大師:佛。

  ②還出方便:出罪方便。

  ③叁種律儀: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叁昧耶戒。

  ④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略論釋》(四七一頁):『四力者:一、能破力,謂有劫奪罪性功用,凡造罪不忏,則與日倍增,用能破力,即可將已成之罪劫奪回來;二、現行對治力,有銷滅罪性功用,可將將成之罪銷滅下去,已成之罪日日減輕;叁、遮止力,有根除罪性功用,能使未成之罪,根株掘盡,永不再生;四、依止力,有防護異熟功用,罪性應感之異熟,可以斷除,異熟有大中小叁,等流有二,以習氣等流爲尤重。』

  《略論釋》(四七二頁):《叁十五佛忏》具此四力:⑴歸依-依止力,⑵稱佛名-對治力,⑶發露-能破力,⑷今皆忏悔-遮止力。

  

  此中初力者,謂于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叁果道理。修持之時,應由《勝金光明忏》及①《叁十五佛忏》二種悔除。第二力中分六,一依止甚深經者,謂受持②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二勝解空性者,謂③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④本來清淨。叁依念誦者,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妙臂請問經》雲:「如春林火猛焰熾,⑤無勵徧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⑥大精進焰燒諸惡。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⑦惡雪亦當盡。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闇罄無余,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此複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相者,《准提陀羅尼》說:「若于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製伏黑人,見苾刍僧,苾刍尼僧,見出乳樹,⑧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四依形像者,謂于佛所⑨獲得信心,造立形像。五依供養者,謂于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六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⑩諸大佛子所有名號。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余尚衆多。

  

  ①《叁十五佛忏》:出《決定毗尼母經》。

  ②讀誦:聞思修慧相應。

  ③趣入無我光明法性:與修慧相應,徹悟境界。

  ④本來清淨:二無我性本無染汙。《略論釋》(四七二頁):“因二無我性,本無染汙,自性光顯,須從聞思修,了解此性,本來清淨。《聚喇嘛》雲:“心之自性最光顯,一切染汙所蒙蔽。”心之光顯雲者,系指心之法性而言,所謂心之自性,即心之法性,非即指心也。心之法性即無實有自性之空性,其本來光顯固無染,而心則有染。因心有染汙,非心之法性上亦有染汙,故只能說心之法性光顯無染,即一切有情成佛法身之方便,而不能謂一切有情皆是佛也。”

  ⑤無勵:無須勵力。

  ⑥大精進:正法相應。

  ⑦惡雪:罪惡雪山。

  ⑧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騎象、騎牛王、登山、登獅子座、入微妙宮,或聽聞說法。(夢入白色帳幕,夢沐浴皆淨罪相。)

  ⑨獲得信心:必如量淨信方合。

  ⑩諸大佛子:菩薩。

  

  第叁力者,謂①正靜息十種不善。《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叁門業障,諸煩惱障及②正法障。《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③《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問雲:「後防護否。」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爲切要。能生此心,複賴初力。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④菩提心。此中總之,⑤勝者爲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⑥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①正靜息十種不善:正防護十不善,發願未來決不再作。

  ②正法障:謗法。

  ③《阿笈摩》:《根本戒經》。

  ④菩提心:能圓滿歸依者,纔能發菩提心。《略論釋》(四七六頁):“皈依叁寶,由知叁寶功能,誠心依怙,故成依止力。發菩提心一念功德,能消無量罪障,故亦成依止力。”

  ⑤勝者:佛陀。

  ⑥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由造業時因素繁多,故對治時四力具足,是爲完整。

  惡淨之理者,謂諸能感于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①變爲感微苦因,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于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爲短期,或全不受。此複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②時相續恒促等門,故無定准。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③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④未修四力對治,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八千頌大疏》中雲:「謂若凡是⑤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⑥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⑦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余盡。諸經說雲: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①變爲感微苦因:轉爲受輕苦因。

  ②時相續恒促:時間長短。

  ③諸業縱百劫不亡:“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④未修四力對治:對未修對治者而言。

  ⑤近對治品,可損減法:正對治者,必證空性,破壞種子,此近對治,能損減法。

  ⑥正法障:爲障中尤重者,由謗法故。

  ⑦妄執心:未證空性前,起心動念皆是罪。此處尤指誹謗正法之心。

  《廣論譯釋》(二二四頁):“起初對于正法,自以爲是已通達理論而(驕傲自滿)自居,雖曾做過謗法的罪行,這一切的墮罪,由于經過修持對治的緣故,完全可以忏除清淨。”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余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複同爾。《分別熾然論》雲:「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①厭诃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衆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②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如經說雲: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爲于現法受。又如說雲:複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設作是雲: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③無余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于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④違緣令傷損故,縱遇衆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故雖勤修衆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⑤等壞善之因,⑥則如前說。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①厭诃防護悔除:即四力對治。

  ②由無緣合,時亦遷謝:未與緣會合生果,感果之時機亦已遷謝。

  ③無余圓滿:指犯十重上品惡業。

  ④違緣:感果不順之緣。

  ⑤等:指邪見。

  ⑥則如前說:指前文“然由損傷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雲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于此,①故如上說,無有過失。《分別熾然論》雲:“設作是雲,若諸惡罪至極永盡,雲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徧盡。若②因位思,正造作者,③獲得所余思差別力,能令永盡。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④娑迦,殺父及⑤無憂等。設作是雲,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爲令于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余永盡所有諸業。如擊彩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①故如上說,無有過失:圓滿教法之妙,是可貴處。

  ②因位思:正在造作,尚未感果之業。

  ③獲得所余思差別力:指四力對治。

  ④娑迦:殺母。

  ⑤無憂:阿育王。

  

  ①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叁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②華月嚴,遂起追悔,爲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