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日叁時,悔除罪惡,善護屍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衆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爲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恒常大苦,尤過彼故。
①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受報輕重,對個別補特伽羅,無一定標准。補特伽羅,謂數取趣。
②華月嚴:是大乘菩薩。
又由悔護清淨無余,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于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攝研磨經》亦雲:「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雲: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叁時于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①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余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余永淨,起道證等,極爲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是故聖者,于微小罪,雖爲命故,②不故知轉。若忏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③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①忍:指加行道忍位。
②不故知轉:不知而故行。
③如是行:指故應勵力,令初無犯,“于微小罪,雖爲命故,不故知轉”。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雲:「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①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複若說衆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舍,義利殊大。《集法句》雲:「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②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③如象出淤泥。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④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如是《親友書》亦雲:「若希善趣諸解脫,⑤願多修習于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此于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應當持爲⑥極扼要義。
①妙法軌:無漏法軌。
②苾刍樂防慎:初時艱苦,久則生樂,如下二喻。
③如象出淤泥:初業艱辛,如象出泥。
④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久之輕松,如吹樹葉。
⑤願多修習于正見:《寶鬘論·明增上生和決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
『略則無見者,謂撥無業果,非福惡趣因,經說名邪見。
略則正見者,謂信有業果,福是樂趣因,經說名正見。』
『無見墮惡趣,有見生善道,如實知正義,不依二解脫。』
不依有無二邊見的聖者,當得解脫,因爲如實現知諸法實際的正義故。
《親友書·修道之本體·廣說六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若欲天、解脫,爾當修正見。設使人行善,邪見招惡果。
無樂常無我,不淨審知人,妄念四倒見,難苦在茲身。』
善趣根本,世間正見(世間正見,見《廣論》卷四本書二五五頁);解脫根本,出世正見(了知世法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四種,稱爲出世間正見)。
⑥極扼要義:極重要義。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僞,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即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爲主,現在爲副,則爲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爲修習。
*希求後世,至生後世,仍求後世,最後之後世,即成佛時。
第叁除遣于此邪分別者。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①爲錯誤事。②作是念雲: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于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希解脫者,于現法中,亦須希求,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③佛色身,圓滿④佛土,佛眷屬故。故《莊嚴經論》于此密意說雲:「⑤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又多教典,說⑥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⑦如《入行論》雲:「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複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屍羅,是道之根本。
①爲錯誤事:爲錯誤依據。
②作是念雲……:産生如下誤解。
③佛色身:報身。
④佛土:受用土。
⑤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此頌標點爲:“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及)勤圓滿。”
勤者,《廣論譯釋》謂“事業”。
⑥由此等:前四度。
⑦如《入行論》雲: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若①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②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③苾刍等圓滿學處。
①善趣身:人身。
②求寂:沙彌。
③苾刍等圓滿學處:“等”,指菩薩戒等。又指內涵,比丘相是十方諸佛之幢相,其內涵即是菩提心。
有作是說,護持屍羅,若是爲辦諸善趣者,則①近住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刍等。又余衆雲: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爲獲得阿羅漢故。然苾刍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②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贊其身。難行少義,苾刍何爲。應當知此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應③以下下律儀爲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于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①近住:八戒。
②近事:五戒。
③以下下律儀爲依,受上上者:別解脫戒,以得圓滿佛陀爲究竟故。
*參閱《出家功德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五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六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舍現世,于後善趣發生希求。次由共同歸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于①行苦,若即于此執爲樂性,實爲顛倒。故于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②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于懸險,現于險崖暫爲休息。③《入行論》雲:「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弟子書》中亦雲:「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④憩思爲樂,⑤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⑥等非等諸趣。」故于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⑦《四百論》雲:「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叁有者,此中徧皆無。」《攝功德寶》中亦雲:「⑧諸具貪生死意恒流轉。」《弟子書》中亦雲:「如如于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暗極重厚;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暗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⑨殄息。」此說從無始來,執著叁有盛事爲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⑩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爲要。
①行苦:後當廣講。
②邊際惡故:《略論》:“其後仍決定墮于惡趣,終苦故也。”究竟是惡(苦)故。
③《入行論》:見《入行論·般若波羅蜜多品》卷九。
④憇:音“器”,意謂休息,指生善趣。
⑤彼定無主漸百返:謂耽人天樂而不勵力修行,則由煩惱造業,必定被業所牽,毫無自主地漸次經曆千百返生死。
⑥等非等諸趣:等者,善趣。非等者,惡趣。《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七:“應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攝,能往善趣善身語意業,說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攝,能往惡趣不善身語意業,名不平等。”
⑦“《四百論》雲”一頌:《四百論·明人遠離貪著欲財方便品第七》:“這裏所破除的是:爲見叁有不起厭離,執增上生(人天趣)實有自性,心生愛戀,爲求得增上生由愛而積業,並非破除爲希求解脫積集人天身的一切業因,若是破除,即成顛倒。”諸智:現證真如之聖者。
⑧諸具貪生死意恒流轉:諸具貪生死意者,恒時流轉于叁界。
⑨殄:音“舔”,滅絕。
⑩苦性:觀受是苦。不淨相:觀身不淨。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樂,二彼生起之量,叁除遣于此邪執分別,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脫之心,二發此之方便。 今初
言①解脫者,謂脫諸縛。此複業及煩惱,謂于生死是能系縛。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叁。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于其中②結蘊相續,是系縛之體性。故從此脫,即名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又此解脫,非爲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于第二時③定不安住,④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于未來結生相續。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止息。
①解脫:《廣論譯釋》:“解脫輪回。”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自性者,謂麤重永害,煩惱永斷。訓詞者,謂能脫種種貪等系縛,故名解脫。”
《略論釋》(四九九頁):“通于清淨、寂滅、涅槃,乃一事而異名,皆…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