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①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受报轻重,对个别补特伽罗,无一定标准。补特伽罗,谓数取趣。
②华月严:是大乘菩萨。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①忍。」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②不故知转。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③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①忍:指加行道忍位。
②不故知转:不知而故行。
③如是行:指故应励力,令初无犯,“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①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应如后行。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②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③如象出淤泥。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④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⑤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毗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⑥极扼要义。
①妙法轨:无漏法轨。
②苾刍乐防慎:初时艰苦,久则生乐,如下二喻。
③如象出淤泥:初业艰辛,如象出泥。
④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久之轻松,如吹树叶。
⑤愿多修习于正见:《宝鬘论·明增上生和决定善各各因果品第一》:
『略则无见者,谓拨无业果,非福恶趣因,经说名邪见。
略则正见者,谓信有业果,福是乐趣因,经说名正见。』
『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如实知正义,不依二解脱。』
不依有无二边见的圣者,当得解脱,因为如实现知诸法实际的正义故。
《亲友书·修道之本体·广说六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
『若欲天、解脱,尔当修正见。设使人行善,邪见招恶果。
无乐常无我,不净审知人,妄念四倒见,难苦在兹身。』
善趣根本,世间正见(世间正见,见《广论》卷四本书二五五页);解脱根本,出世正见(了知世法无常、无乐、无我、不净四种,称为出世间正见)。
⑥极扼要义:极重要义。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唯虚言辞。即换其位,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希求后世,至生后世,仍求后世,最后之后世,即成佛时。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①为错误事。②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③佛色身,圆满④佛土,佛眷属故。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⑤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又多教典,说⑥由此等成色身故。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⑦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①为错误事:为错误依据。
②作是念云……:产生如下误解。
③佛色身:报身。
④佛土:受用土。
⑤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此颂标点为:“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及)勤圆满。”
勤者,《广论译释》谓“事业”。
⑥由此等:前四度。
⑦如《入行论》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若①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②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③苾刍等圆满学处。
①善趣身:人身。
②求寂:沙弥。
③苾刍等圆满学处:“等”,指菩萨戒等。又指内涵,比丘相是十方诸佛之幢相,其内涵即是菩提心。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①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②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难行少义,苾刍何为。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应③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已说于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①近住:八戒。
②近事:五戒。
③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别解脱戒,以得圆满佛陀为究竟故。
*参阅《出家功德经》。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六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次由共同归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①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②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③《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④憩思为乐,⑤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⑥等非等诸趣。」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⑦《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徧皆无。」《摄功德宝》中亦云:「⑧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⑨殄息。」此说从无始来,执着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⑩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①行苦:后当广讲。
②边际恶故:《略论》:“其后仍决定堕于恶趣,终苦故也。”究竟是恶(苦)故。
③《入行论》:见《入行论·般若波罗蜜多品》卷九。
④憇:音“器”,意谓休息,指生善趣。
⑤彼定无主渐百返:谓耽人天乐而不励力修行,则由烦恼造业,必定被业所牵,毫无自主地渐次经历千百返生死。
⑥等非等诸趣:等者,善趣。非等者,恶趣。《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七:“应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摄,能往善趣善身语意业,说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摄,能往恶趣不善身语意业,名不平等。”
⑦“《四百论》云”一颂:《四百论·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第七》:“这里所破除的是:为见三有不起厌离,执增上生(人天趣)实有自性,心生爱恋,为求得增上生由爱而积业,并非破除为希求解脱积集人天身的一切业因,若是破除,即成颠倒。”诸智:现证真如之圣者。
⑧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诸具贪生死意者,恒时流转于三界。
⑨殄:音“舔”,灭绝。
⑩苦性:观受是苦。不净相:观身不净。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乐,二彼生起之量,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二发此之方便。 今初
言①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②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③定不安住,④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①解脱:《广论译释》:“解脱轮回。”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自性者,谓麤重永害,烦恼永断。训词者,谓能脱种种贪等系缚,故名解脱。”
《略论释》(四九九页):“通于清净、寂灭、涅槃,乃一事而异名,皆…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