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淨慧是道之真正命根。謂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此是道之真正命根也。
③敬母阿阇黎:馬鳴菩薩。
④慧中如徧智:一切智慧中,徧智爲最究竟。
是故于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舍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又于叁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衆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于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①經義修習而起,故諸智者應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①經義:經者,至言。義者,指經中之真理。
諸于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礙,專注一緣勝叁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若謂其心于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叁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衆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于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衆多即許是此定障礙者,是全未解①大車釋論宣說引發叁摩地軌。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軟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如是先于②煩惱③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叁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①大車:深見、廣行二大車。
②煩惱:根本煩惱。
③隨惑:即隨煩惱。《俱舍》卷二十一:“隨煩惱此余,染心所行蘊。”根本煩惱外,余行蘊所攝染心所,如忿、嫉等,名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起故。
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于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如是亦如聖無著雲:「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爲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于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軟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若時令心,由于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爲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于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爲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叁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①猛利無間,見叁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贊厭離故。是故從②于知識修信,乃至淨修③行心以來,若有幾許衆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④智者所喜妙叁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爲令于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⑤應時之義,更以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又如說雲:「若⑦善說者爲⑧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故⑨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⑩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衆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①猛利:強力。無間:恒時。
②于知識修信:修意樂依止法。知識:善知識。
③行心:加行依止法。又解作“行菩提心”。
④智者:諸佛菩薩。
⑤應時之義:契時、契機。
⑥先覺語錄:行持經驗。
⑦善說者:具德之師。
⑧善聽者:具相弟子。
⑨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縱在聞思階段,亦須令心明利,去除沈掉二過,不但修止觀也。
拉蔔楞寺格西解:“方略策勵”,有執聞思與正修行相違者,謂聞思需廣開知解,正修行時,所緣略有一點即可。
⑩聞思之時,修行時者:此是聞思之時,彼爲修行之時。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爲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①亦可別書。
①亦可別書:可別寫一部書。
*《叁主要道》(一九頁):“傑仁波切意識到,將來會有人不知道如何將這些(較廣的)教授用于實修,他本人曾指示說:“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爲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于是有了嘉旺索朗嘉錯的《道次第·純金》;第五世達賴喇嘛的《道次第·妙音口授》,此論可視爲《純金》的注解;班禅洛桑卻堅的《樂道》;至尊洛桑耶協的《速道》,此論猶如《樂道》的注解。”(傑仁波切是對宗喀巴大師的尊稱。)
①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于②法藏諸未學者,縱于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③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爲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破于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①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隨逐而成:意謂能不能見到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唯獨要看于此修習道理,獲得決定知解與否,隨逐而定。現:顯現。
②法藏:完整教法。
③經論對方:學修不相幹,分成二截。對方:對立面。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初中分叁: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叁思惟難得。初中分二:一閑暇,二圓滿。 今初
如《攝功德寶》雲:「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雲:「一執邪倒見二生傍生,叁餓鬼四地獄五無佛教,及六生①邊地②懱戾車,七性爲③騃啞八長壽天。于隨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此複若無④四衆遊行,是謂一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二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叁寶,是叁邪見者。無佛出世名四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舍,第叁不能信解正法。叁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爲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于第四靜慮廣果天中,⑤處于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余心心所,現行皆滅,住⑥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恒散欲天,亦複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雲:「此八處中,以無閑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①邊地:下賤種。生邊地指懱戾車下賤地而言。雖無大比丘,而有比丘尼,或居士等說法,雖亦名邊地,則非不暇。(昂旺堪布釋)
②懱戾車:邪見外道盛行之地(《海公上師全集》)。
③騃:“呆”異體字。
④四衆:出家四衆。
⑤處于一分:《俱舍論頌疏》卷五:“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名無想天。”
⑥多大劫:五百大劫(《俱舍論頌疏》卷五)。
第二①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雲:「人生②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于③四衆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毗奈耶者,④此通叁藏。此五屬于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①圓滿分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雲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依內有五,謂衆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
②中:中國。即論中“四衆弟子所遊之地”。
③四衆弟子:佛在僧中,法亦此攝。四衆弟子所遊之地,即有圓滿具足叁寶之地也。
④此通叁藏:毗奈耶者,此處通攝經律論(戒定慧)叁藏。
五①他圓滿者,如雲:「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②叁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③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①他圓滿:《略論釋》(二叁二頁):“總上五種,前四皆屬佛親住世時所有之圓滿,然此不易得。現在雖不值佛親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識住世,雖無佛說法,尚有善知識能說法,故可謂相同圓滿。”“故現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種圓滿。”
“依經說佛教法住世五千年,分爲十分。”(參見《布頓佛教史》):
初五百年
(一)果法住世 中五百年
後五百年
初五百年-慧盛-慧學住世
(二)修法住世 中五百年-定盛-定學住世
後五百年-戒盛-戒學住世
初五百年-現對法盛-對法住世
(叁)教法住世 中五百年-般若經盛-經法住世
後五百年-毗奈耶盛-戒學住世
(四)相法住世-五百年-此期證道者少,僅有僧相可見耳。
②叁大阿僧…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