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净慧是道之真正命根。谓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此是道之真正命根也。
③敬母阿阇黎:马鸣菩萨。
④慧中如徧智:一切智慧中,徧智为最究竟。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①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①经义:经者,至言。义者,指经中之真理。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①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②烦恼③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①大车:深见、广行二大车。
②烦恼:根本烦恼。
③随惑:即随烦恼。《俱舍》卷二十一:“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根本烦恼外,余行蕴所摄染心所,如忿、嫉等,名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故。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如是亦如圣无着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①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②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③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④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⑤应时之义,更以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又如说云:「若⑦善说者为⑧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故⑨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⑩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①猛利:强力。无间:恒时。
②于知识修信:修意乐依止法。知识:善知识。
③行心:加行依止法。又解作“行菩提心”。
④智者:诸佛菩萨。
⑤应时之义:契时、契机。
⑥先觉语录:行持经验。
⑦善说者:具德之师。
⑧善听者:具相弟子。
⑨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纵在闻思阶段,亦须令心明利,去除沉掉二过,不但修止观也。
拉卜楞寺格西解:“方略策励”,有执闻思与正修行相违者,谓闻思需广开知解,正修行时,所缘略有一点即可。
⑩闻思之时,修行时者:此是闻思之时,彼为修行之时。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①亦可别书。
①亦可别书:可别写一部书。
*《三主要道》(一九页):“杰仁波切意识到,将来会有人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较广的)教授用于实修,他本人曾指示说:“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于是有了嘉旺索朗嘉错的《道次第·纯金》;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道次第·妙音口授》,此论可视为《纯金》的注解;班禅洛桑却坚的《乐道》;至尊洛桑耶协的《速道》,此论犹如《乐道》的注解。”(杰仁波切是对宗喀巴大师的尊称。)
①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②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③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为决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①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随逐而成:意谓能不能见到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唯独要看于此修习道理,获得决定知解与否,随逐而定。现:显现。
②法藏:完整教法。
③经论对方:学修不相干,分成二截。对方:对立面。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一执邪倒见二生傍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及六生①边地②懱戾车,七性为③騃哑八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此复若无④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二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三邪见者。无佛出世名四无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⑤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⑥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①边地:下贱种。生边地指懱戾车下贱地而言。虽无大比丘,而有比丘尼,或居士等说法,虽亦名边地,则非不暇。(昂旺堪布释)
②懱戾车:邪见外道盛行之地(《海公上师全集》)。
③騃:“呆”异体字。
④四众:出家四众。
⑤处于一分:《俱舍论颂疏》卷五:“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
⑥多大劫:五百大劫(《俱舍论颂疏》卷五)。
第二①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②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③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④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①圆满分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唯由如是五种支分,自体圆满,是故说此名自圆满。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依内有五,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依外有五,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
②中:中国。即论中“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③四众弟子:佛在僧中,法亦此摄。四众弟子所游之地,即有圆满具足三宝之地也。
④此通三藏:毗奈耶者,此处通摄经律论(戒定慧)三藏。
五①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②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③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①他圆满:《略论释》(二三二页):“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
“依经说佛教法住世五千年,分为十分。”(参见《布顿佛教史》):
初五百年
(一)果法住世 中五百年
后五百年
初五百年-慧盛-慧学住世
(二)修法住世 中五百年-定盛-定学住世
后五百年-戒盛-戒学住世
初五百年-现对法盛-对法住世
(三)教法住世 中五百年-般若经盛-经法住世
后五百年-毗奈耶盛-戒学住世
(四)相法住世-五百年-此期证道者少,仅有僧相可见耳。
②三大阿僧…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