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祗劫:《俱舍论颂疏》卷十二:“《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祗耶是第五十二,一数。”即
③胜义正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世)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辗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
法①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②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③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④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⑤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①住:安住。
②有力能证:有堪能证如是正法之众生。
③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已证正法者,随自己所证,传授随顺证悟的教授教诫,给有堪能证如是正法的众生。
④诸施主与衣服等:给施法服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⑤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如人能将所闻教授,以之修行,则此人即属修法住世圆满,合前二相同圆满为三。现在虽无佛住世,及法住随转,然有佛流传经教及过去现证大德传记,可以追踪随转,并此则与相同圆满者为四,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略论释》二三二页)
第二①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②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②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书》云:「犹如④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⑤亦如是。」
①思惟:思惟修。
②毕竟乐:佛位。
③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略论》:“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
④象儿:小象。
⑤亦如是:《略论释》(二三四页):“堕于三途。”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①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②非天,③妙翅④持明⑤似人⑥腹行得。」《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⑦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⑧其中尤以赡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⑨数数修,如⑩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①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
②非天:修罗。
③妙翅:金翅鸟。
④持明:持明仙,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
⑤似人:即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即紧那罗,帝释之奏法乐神。
⑥腹行:地龙,即摩喉罗迦,亦译大蟒神。
⑦上界:色无色界。
⑧其中尤以赡部洲身,为所称叹:《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七十义之四十三:“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于如来所,作特殊之供养。二、特于般若波罗蜜能作意念(印顺接近)。三、能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四静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有与佛血统关系)。”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于五尘境不深染着)。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凉记》:“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
《掌中解脱》(三八五页):“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须是“业地”赡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的胎生人身。……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此洲来。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
⑨数数修:即数数思惟。
⑩圣勇:马鸣菩萨。
何:指暇满人身。
功德流诸人:具此功德相续之人。
①《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②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若我解是义,愚故③仍退屈,至临命终时,④当起大忧恼。⑤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⑥恶作火,定当烧我心。难得⑦利益地,由⑧何偶获得,⑨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⑩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①《入行论》亦云:见《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②无余欺过此:若不勤修善,其诳惑自欺,无余方便能过于此。亦无过此愚:昧于取舍,亦无愚蒙过此者也。
③仍退屈:于菩提心行仍退屈。
④当起大忧恼:自知当堕恶趣故。
⑤若难忍狱火:由失坏菩提心等罪,当生地狱,地狱难忍之火长时焚烧我身。
⑥恶作火:忧悔之火。
⑦利益地:有暇圆满人身。
⑧何:指积集无量资粮。
⑨若我如有知:若我具知此理已,或“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入行论广解》卷四)。
⑩蒙:迷。
我于此无心:令心迷失,如行尸走肉,无心之躯。
何蒙我未知:何物令我愚蒙耶,我何其愚鲁。
我心有何物:何物住我心,在内作祟耶?(烦恼也。)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①《入中论颂》中,「②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③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如其观待④毕竟义大,如是⑤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⑦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⑧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后,当发极大⑨取心要欲。
①《入中论颂》中:《入中论颂·离垢地》文。
②若时自在转顺住:若时随自欲乐自在而转,住人天趣随顺之处。
③堕险成他自在转:因不能任持戒律,而堕恶趣险处,全无自在、随他力而转,(则以何因而能出彼恶趣耶。)
④毕竟义大:成佛,对上根言。
⑤观待现时亦然:退一步,较低者言。
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即由布施等来。成就善趣之身,依持戒;善趣受用之因,为布施;眷属圆满之因,为忍辱。
⑦若以此身易能成办:亦以人身为最易成办。
⑧后亦不能得:后亦不能得人身。
⑨取心要欲:善法欲。
如①《入行论》云:「②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③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④愚莫时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⑤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②与此工价已……不应与一切:此以人身作一仆役想,谓既一生与以衣食住等,等于雇役给予工资,即当责令其作有大意义之事。(《略论释》二三八页)
③又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文。
④愚莫时中眠:时机尚在,切莫任无明中眠。
⑤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略论释》(二三八页):“一、虫礼者,喻吾人常处三途,如虫常在地中。今一旦突出三途,获得人身,趋大义利,如虫忽出地面,知礼三宝,岂不可异(希有)。
二、骑野马,喻谓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马过,彼惧而颠,适堕马背,紧握其鬣(音“列”),资以游行,心悦而歌,问:何乐如此?答曰:吾跛者也,平日思骑羊亦难,今忽得野马骑,不乐而歌,将待何时?吾人在轮回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趋向大义,亦复待何时?
三、藏鱼喻,藏,指拉萨以南,后藏一带,其地素少鱼,有后藏人至前藏,忽得鱼食,过饱,欲吐,急以带束颈。问何故?答:后藏人谈何容易一得鱼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须爱惜勿失,亦当如此。
四、梅乌食喻。梅乌,乃译音,西…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