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祗劫:《俱舍論頌疏》卷十二:“《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祗耶是第五十二,一數。”即
③勝義正法:《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爲開示(世)俗正法已,諸弟子衆依此正法,複得他人爲說隨順教誡教授,修叁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于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輾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
法①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②有力能證如是正法衆生,③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④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⑤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爲具足。
①住:安住。
②有力能證:有堪能證如是正法之衆生。
③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已證正法者,隨自己所證,傳授隨順證悟的教授教誡,給有堪能證如是正法的衆生。
④諸施主與衣服等:給施法服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⑤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爲具足:總上五種,前四,皆屬佛親住世時所有之圓滿,然此不易得。現在雖不值佛親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識住世,雖無佛說法,尚有善知識能說法,故可謂相同圓滿。……如人能將所聞教授,以之修行,則此人即屬修法住世圓滿,合前二相同圓滿爲叁。現在雖無佛住世,及法住隨轉,然有佛流傳經教及過去現證大德傳記,可以追蹤隨轉,並此則與相同圓滿者爲四,故現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種圓滿。(《略論釋》二叁二頁)
第二①思惟暇滿利大者。爲欲引發②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②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書》雲:「猶如④象兒爲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⑤亦如是。」
①思惟:思惟修。
②畢竟樂:佛位。
③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略論》:“僅于現世未死之間,除苦修樂而爲精勤。”
④象兒:小象。
⑤亦如是:《略論釋》(二叁四頁):“墮于叁途。”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爲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如《弟子書》雲:「①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②非天,③妙翅④持明⑤似人⑥腹行得。」《入胎經》亦雲:「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衆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余天雲:願汝生于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于此身爲願處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爲新證見谛之身,然⑦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爲第一。此複俱盧洲人,不堪爲諸律儀所依,故贊叁洲之身,⑧其中尤以贍部洲身,爲所稱歎。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爲重大。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⑨數數修,如⑩聖勇雲:「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于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①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欲成佛道度衆生,具大心力唯人能。”
②非天:修羅。
③妙翅:金翅鳥。
④持明:持明仙,誦持陀羅尼或以藥力成就通力之仙人。
⑤似人:即非人,似人而頭上有角,故名人非人,即緊那羅,帝釋之奏法樂神。
⑥腹行:地龍,即摩喉羅迦,亦譯大蟒神。
⑦上界:色無色界。
⑧其中尤以贍部洲身,爲所稱歎:《現證莊嚴論·文句頌解》七十義之四十叁:“一、此叁千大千世界之中,南嚴浮提之有情不惜財貨,特能于如來所,作特殊之供養。二、特于般若波羅蜜能作意念(印順接近)。叁、能得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心能忍許)。四、于所應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諸法,能無所緣。五、于十善等(四靜慮)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得。六、接近諸天鄰次之下。七、自能鎮伏諸魔勢力。八、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處(有與佛血統關系)。”
“複次:一、一切種種善巧方便學處完全清淨(別解脫戒能全受,受已清淨護持)。二、具足成就如來種性(利他)。叁、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薩行)。四、于波羅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觀念心非熾然生(于五塵境不深染著)。六、普攝廣大波羅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圓滿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圓滿菩提相近隨順轉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涼記》:“此十六中,前八爲生南洲人之共法,後八爲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圓次第中說,即身成佛,必須具此十六殊勝性。”
《掌中解脫》(叁八五頁):“初業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須是“業地”贍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叁者來自母親,後叁者來自父親)的胎生人身。……我們發願的對象通常是極樂淨土,而極樂的菩薩們卻發願要受生到此洲來。所以,我們只是男兒不自強罷了。”
⑨數數修:即數數思惟。
⑩聖勇:馬鳴菩薩。
何:指暇滿人身。
功德流諸人:具此功德相續之人。
①《入行論》亦雲:「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②無余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③仍退屈,至臨命終時,④當起大憂惱。⑤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⑥惡作火,定當燒我心。難得⑦利益地,由⑧何偶獲得,⑨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⑩蒙,我于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①《入行論》亦雲:見《入行論·不放逸品》卷四。
②無余欺過此:若不勤修善,其诳惑自欺,無余方便能過于此。亦無過此愚:昧于取舍,亦無愚蒙過此者也。
③仍退屈:于菩提心行仍退屈。
④當起大憂惱:自知當墮惡趣故。
⑤若難忍獄火:由失壞菩提心等罪,當生地獄,地獄難忍之火長時焚燒我身。
⑥惡作火:憂悔之火。
⑦利益地:有暇圓滿人身。
⑧何:指積集無量資糧。
⑨若我如有知:若我具知此理已,或“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入行論廣解》卷四)。
⑩蒙:迷。
我于此無心:令心迷失,如行屍走肉,無心之軀。
何蒙我未知:何物令我愚蒙耶,我何其愚魯。
我心有何物:何物住我心,在內作祟耶?(煩惱也。)
敦巴亦謂慬哦瓦雲:「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時必誦一遍,①《入中論頌》中,「②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于此自任持,③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爲心要,應如是學。如其觀待④畢竟義大,如是⑤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⑦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匮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衆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诳。應勤思惟,如聖勇雲:「若衆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⑧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⑨取心要欲。
①《入中論頌》中:《入中論頌·離垢地》文。
②若時自在轉順住:若時隨自欲樂自在而轉,住人天趣隨順之處。
③墮險成他自在轉:因不能任持戒律,而墮惡趣險處,全無自在、隨他力而轉,(則以何因而能出彼惡趣耶。)
④畢竟義大:成佛,對上根言。
⑤觀待現時亦然:退一步,較低者言。
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即由布施等來。成就善趣之身,依持戒;善趣受用之因,爲布施;眷屬圓滿之因,爲忍辱。
⑦若以此身易能成辦:亦以人身爲最易成辦。
⑧後亦不能得:後亦不能得人身。
⑨取心要欲:善法欲。
如①《入行論》雲:「②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于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③又雲:「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④愚莫時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雲:「⑤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①《入行論》雲:《入行論·守護正知品》卷五。
②與此工價已……不應與一切:此以人身作一仆役想,謂既一生與以衣食住等,等于雇役給予工資,即當責令其作有大意義之事。(《略論釋》二叁八頁)
③又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文。
④愚莫時中眠:時機尚在,切莫任無明中眠。
⑤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略論釋》(二叁八頁):“一、蟲禮者,喻吾人常處叁途,如蟲常在地中。今一旦突出叁途,獲得人身,趨大義利,如蟲忽出地面,知禮叁寶,豈不可異(希有)。
二、騎野馬,喻謂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馬過,彼懼而顛,適墮馬背,緊握其鬣(音“列”),資以遊行,心悅而歌,問:何樂如此?答曰:吾跛者也,平日思騎羊亦難,今忽得野馬騎,不樂而歌,將待何時?吾人在輪回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趨向大義,亦複待何時?
叁、藏魚喻,藏,指拉薩以南,後藏一帶,其地素少魚,有後藏人至前藏,忽得魚食,過飽,欲吐,急以帶束頸。問何故?答:後藏人談何容易一得魚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須愛惜勿失,亦當如此。
四、梅烏食喻。梅烏,乃譯音,西…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