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以上好青稞面和酥油,为食之佳者,名梅乌,甚属难得。有母以梅乌分饷数子,一子心贪,将自份隐于背中,伸手复乞其余,犬出背后,窃之而去,子大哭。问何故?答:谈何容易一得梅乌,今为犬窃去矣,安得不哭?行人悲空失此身,亦当如是。”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①《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②如爪上尘。从③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又如于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④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⑤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⑥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①《事教》:《律经十七事》。
②如爪上尘:指佛爪。佛爪沾尘,其少可知。
③二善趣:人、天二趣。
④内相续:自身心。
⑤果未出生,对治未坏:《略论》:“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坏灭。”
《略论释》:“夙世未加治毁之恶业。”
⑥能尔者:能如此作者。
①《入行论》云:「②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③唯恶全无善。④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⑤苦蒙蔽,⑥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⑦轭木孔。⑧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⑨作恶岂善趣。」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宗大师引《入行论》此文,以证前“若未如是修”至“故极难得”一段结论。
②我以如是行:如我今所行。
③唯恶:造罪。全无善:不能作善。
④若时能善行:若时有机缘能作善行,指暇满人身时。
⑤苦:身心受苦。蒙蔽:迷于取舍。谓“若生恶趣后,长时恒为苦受之所逼恼,于取舍处,悉皆愚迷莫辨。”(《入行论广解》)
⑥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入行论广解》:“其时我纤毫善事亦不能作,故应及今得暇满时,励力勤修也。”无能为善,恶趣极难解脱。
⑦轭:音[厄]驾车时搁在牛颈上之曲木。
⑧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略论》:“于菩萨前若起瞋恚,随其一一刹那,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
又《略论释》(二四O页):“佛云:于有情施主,若起不善意,随所经刹那,一一处无间。”
又《入行论广解》:“如于菩萨起瞋恚心,仅一刹那所作之罪,亦当历劫堕无间狱。”
⑨作恶岂善趣:所积众罪,岂能生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①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②坌宇有一雕房,如③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④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①如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②坌宇:地名,在拉萨北方。
③玛卡喀:雕楼,壮丽之楼房。
④逶迤:音“委”“怡”,原意为道路弯曲而长。此引伸为此老人单独不能行走,靠持一矛(拐杖)经过长途曲折,步履艰难而行至其所。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一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二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三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四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②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①“第四”一段文:《略论》:“第四者,能灭是念,谓虽当于此生中修,而(更推之)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
②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略论》:“设将此二(第三、第四)摄为(应)速修,则作三法亦可。念死一事,虽亦与此有关,恐繁且止,于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㈠如何是为暇满体性,㈡①现竟门中利大道理,㈢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②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③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④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①现竟:现前、究竟。
②一净善:一种净善。依昂旺堪布(《略论释》二四三页),此一种净善指戒。如文“得善趣身,如修罗等,亦须以戒律为主”。
③亦属边际:少。《略论》作“已较为少有”。
④极属希少:《略论》:“则尤为宝贵。”意即更希少也。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三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今初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①现前增上生,及②毕竟决定胜。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③诸方便,唯于④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①现前增上生:《略论释》(二五五页):“现前义利,为人天果,佛说人天果法,仍着眼在究竟义利上,因有人天权时现上善(增上生),乃能进入出世间究竟善(决定胜)。权时现上善属于世间分。”
②毕竟决定胜:毕竟决定胜者,究竟义利也。本论下文“决定胜中,略有二种……”广说。
③诸方便:《略论》作“正方便”。《略论释》(二五六页):“即十善业”。
④生死乐:《略论》作“人天乐”。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①仅出生死及②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③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④方便之道三种学故。⑤《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如⑥觉所造《摄行炬论》云:「⑦尊长佛说依,⑧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⑨二次第等故。《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①仅出生死:声闻、缘觉。
②一切种智位:佛。
③诸有:三有。
④方便之道:戒定慧。
⑤《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略论释》(二五七页):“上颂即包括四谛。三有乐即苦谛,恶业即集谛,三学为道谛,自利涅槃是为灭谛。”恶业:轮回三有业。自静:自利涅槃。
⑥觉:阿底峡尊者。
⑦尊长:上师。佛:诸佛。
⑧密咒:金刚乘。度彼岸:波罗蜜乘。
⑨二次第等:密乘修法,生起次第及圆成次第等。
三士之名,①《摄决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②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③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④《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⑤增上生无谬方便。
①《摄决择》:《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
②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一般善事、性善、十善戒。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复次云何非律仪非不律仪,谓除如先所说律仪不律仪业所有善不善等身语意业,当知一切皆是非律仪非不律仪业所摄。”
《略论释》(二五九页):“云非戒者,以十善法未出离世间,不能谓戒,戒必须具足出离心故。云非非戒者,十善法虽未具足出离心,然亦能止恶,故…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