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6

  ..續本文上一頁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余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濕彌羅、邬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⑦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複加入友密爲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⑧廓枯巴天生。羅劄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種叁。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爲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①見傳承:深觀派。

  ②行傳承:廣行派。

  ③慈尊:彌勒菩薩。

  ④妙音:文殊菩薩。

  ⑤五派傳承:密咒傳承:一、一切密咒之總傳承,二、集密傳承,叁、母部傳承,四、格瑜傳承,五、閻曼德迦傳承。

  ⑥寂靜:馨底巴。

  ⑦柁:音“舵”。

  ⑧廓:音“擴”。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爲《道炬》。一具攝①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诠圓滿。二調心次第爲最勝故,易于受持。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余軌。

  

  ①經咒:經、續,即顯、密。

  *“《道炬》叁大別法:一、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诠圓滿。二、調心次第爲最勝故,易于受持。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余軌。”(參考《掌中解脫》一O六頁)

  《略論釋》(四一頁):“論中所雲余軌式,指 共通乘及小乘。雲勝者,以無著至金洲大師,龍樹至大智鵑,諸善巧皆備,故非余軌之所能逮。能知《炬論》之叁殊勝,亦即于廣中《朗忍》,無不具足。”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今初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雲:「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①所應徧知,②所應斷除,③所應現證,④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①所應徧知:苦。

  ②所應斷除:集。所應徧斷除。

  ③所應現證:滅。所應徧現證。

  ④所應修行:道。所應徧修行。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于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複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徧攝①叁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雲:「如②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恒應,善③趣無謬誤。」《釋量》亦雲:「彼④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①叁種種性:下中上叁士。

  ②自定:正確理解經義所生堅定信心定解(趣向各自解脫之道——決定解)。

  ③趣:開示。

  ④方便:所要講的經典內容自己了解。方便生:將此講給四衆聽。方便生因:方便生之因,即是方便。不現:隱蔽不顯,自己不先了解。彼難宣:無法爲他人開示。

  《釋量論略解》卷四(一叁五頁):“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現彼難說。”解雲:“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薩,應精勤修習息滅衆苦之諸方便行,以是欲摧滅他苦之異生故。此因決定,以方便所生之苦、滅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是不現見事故,若自對彼不現見者,則難爲他宣說故。”

  《略論釋》(四四頁):“欲爲人說法,須先知說之方法,已知,然後爲人說。”

  《廣論》卷九:“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本書五一六頁)

  

  了知叁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①阿逸多雲:「②諸欲饒益衆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③《勝者母》中亦雲:「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雲,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①阿逸多雲:見《現觀莊嚴論》。

  ②諸欲饒益衆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現觀莊嚴論·文句頌解》(一六七頁):“饒益世間者,如經雲:“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令一切有情,皆得無上正等菩提故。”複次饒益世間者,諸道(資、加等五道)菩薩之果法也,謂以四攝方便飽利世間有情故,如《普門品》等所說。”

  師子賢論師《現觀莊嚴論·義疏》(二八頁):“聲聞緣覺菩薩及無上大覺等之位次,如其所有,于中隨一皆攝一切智性之叁種現證所有。如是攝者,叁類相續亦互攝也。”

  ③《勝者母》:《般若經》。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①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舍,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②方廣藏中,廣說叁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①劣乘藏:指二乘聲緣叁藏。

  ②方廣藏:大乘叁藏。

  

  複次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①此所有大乘,亦滅衆過備起衆德,故大乘道徧攝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②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③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①此:成佛。

  ②至言:佛之教言。

  ③無其弗能盡一過失:一切過失皆能斷之意。

  

  設作是雲: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于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爲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①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一意樂,謂于菩提發心;二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雲:「縱爲活命故,不應舍②覺心。」又雲:「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舍。」又余咒教,宣說非一。

  

  ①以度彼岸……六到彼岸:《廣論》(廣化舊版本):“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發菩提心意樂,及六度彼岸行。”

  ②覺心:菩提心。

  

  衆多趣入無上瑜伽①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叁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②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于波羅蜜多乘中,亦無余道故。又③《金剛空行》及《叁補止》、《金剛頂》中,受④阿彌陀叁昧耶時,悉作是雲:「⑤無余受外密,叁乘正妙法。」⑥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①曼陀羅:壇城,佛所住之處所。或曰淨土。

  ②誓受:藏本:“受學”。

  ③《金剛空行》及《叁補止》、《金剛頂》:指密乘中叁續部典籍。

  ④阿彌陀叁昧耶:蓮花部叁昧耶戒。

  ⑤無余受外密,叁乘正妙法:“外顯內密及叁乘,正法各各作受持。”下叁部外密,無上部內密。

  ⑥受咒律儀須誓受故:謂在受咒律儀時,須立誓而受故。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①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②上上叁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雲:「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③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④棟梁,故不應舍。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叁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于一種法獲得一分⑤相似決定,便謗諸余,特于⑥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舍⑦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當謗舍下叁部等,則當集成⑧極相系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①諸正至言,極隨順故:所有佛說一切言教,皆極隨順不違。

  ②上上叁乘五道:叁乘此指聲聞乘、波羅蜜乘、金剛乘。五道爲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波羅蜜乘視聲聞乘爲上,金剛乘視波羅蜜乘爲又上。

  ③此度:六度彼岸,即波羅蜜多道。

  ④棟:廣化舊版本“橋”。

  ⑤相似:不真實。

  ⑥上乘:如密乘。

  ⑦下乘法藏諸度彼岸:下乘法藏如波羅蜜乘。

  ⑧極相系屬……業障:與此極相關連,甚易引生極重異熟報之毀謗正法極重業障。

  

  是故應當依①善依怙,于其一切②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③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④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爲因相,即便棄舍。應作是思:願于何時于如是等,由⑤趣遮門,現修學耶。遂于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學。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雲:「能知以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于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①善依怙:善知識。

  ②正言:佛法。

  ③支緣:支分緣起。

  ④進、止:藏本:“趣、遮”。

  ⑤趣、遮:“修、斷”。

  ⑥四方道:《略論釋》(四七頁):“乃爲上師不擇一道,一切受持。能見經教互不相違者,乃見其要。”“複次四方之喻,應知如四方骰子,無論如何擲去,皆見其爲方形,喻從各法門修習,皆見其同。”

  

  一切聖言現爲教授者。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①勝者至言。以能開示一切取舍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續本母》雲:「此世間中更無善巧于勝者,徧智正知無余②勝性定非余,是故③大仙自立契經④皆勿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