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阇黎能善决择胜者密意。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⑦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⑧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种三。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是也。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①见传承:深观派。
②行传承:广行派。
③慈尊:弥勒菩萨。
④妙音:文殊菩萨。
⑤五派传承:密咒传承:一、一切密咒之总传承,二、集密传承,三、母部传承,四、格瑜传承,五、阎曼德迦传承。
⑥寂静:馨底巴。
⑦柁:音“舵”。
⑧廓:音“扩”。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一具摄①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二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三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①经咒:经、续,即显、密。
*“《道炬》三大别法:一、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二、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三、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参考《掌中解脱》一O六页)
《略论释》(四一页):“论中所云余轨式,指 共通乘及小乘。云胜者,以无着至金洲大师,龙树至大智鹃,诸善巧皆备,故非余轨之所能逮。能知《炬论》之三殊胜,亦即于广中《朗忍》,无不具足。”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今初
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①所应徧知,②所应断除,③所应现证,④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①所应徧知:苦。
②所应断除:集。所应徧断除。
③所应现证:灭。所应徧现证。
④所应修行:道。所应徧修行。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徧摄①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如《释菩提心论》云:「如②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③趣无谬误。」《释量》亦云:「彼④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①三种种性:下中上三士。
②自定:正确理解经义所生坚定信心定解(趣向各自解脱之道——决定解)。
③趣:开示。
④方便:所要讲的经典内容自己了解。方便生:将此讲给四众听。方便生因:方便生之因,即是方便。不现:隐蔽不显,自己不先了解。彼难宣:无法为他人开示。
《释量论略解》卷四(一三五页):“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解云:“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诸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故。”
《略论释》(四四页):“欲为人说法,须先知说之方法,已知,然后为人说。”
《广论》卷九:“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本书五一六页)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①阿逸多云:「②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③《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①阿逸多云:见《现观庄严论》。
②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现观庄严论·文句颂解》(一六七页):“饶益世间者,如经云:“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一切有情,皆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复次饶益世间者,诸道(资、加等五道)菩萨之果法也,谓以四摄方便饱利世间有情故,如《普门品》等所说。”
师子贤论师《现观庄严论·义疏》(二八页):“声闻缘觉菩萨及无上大觉等之位次,如其所有,于中随一皆摄一切智性之三种现证所有。如是摄者,三类相续亦互摄也。”
③《胜者母》:《般若经》。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①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②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①劣乘藏:指二乘声缘三藏。
②方广藏:大乘三藏。
复次正徧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徧断尽一切种过,周徧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①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徧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②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③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①此:成佛。
②至言:佛之教言。
③无其弗能尽一过失:一切过失皆能断之意。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蜜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①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一意乐,谓于菩提发心;二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②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①以度彼岸……六到彼岸:《广论》(广化旧版本):“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发菩提心意乐,及六度彼岸行。”
②觉心:菩提心。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①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②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又③《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④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⑤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⑥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徧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①曼陀罗:坛城,佛所住之处所。或曰净土。
②誓受:藏本:“受学”。
③《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指密乘中三续部典籍。
④阿弥陀三昧耶:莲花部三昧耶戒。
⑤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外显内密及三乘,正法各各作受持。”下三部外密,无上部内密。
⑥受咒律仪须誓受故:谓在受咒律仪时,须立誓而受故。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①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②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③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④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⑤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⑥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⑦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⑧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①诸正至言,极随顺故:所有佛说一切言教,皆极随顺不违。
②上上三乘五道:三乘此指声闻乘、波罗蜜乘、金刚乘。五道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波罗蜜乘视声闻乘为上,金刚乘视波罗蜜乘为又上。
③此度:六度彼岸,即波罗蜜多道。
④栋:广化旧版本“桥”。
⑤相似:不真实。
⑥上乘:如密乘。
⑦下乘法藏诸度彼岸:下乘法藏如波罗蜜乘。
⑧极相系属……业障:与此极相关连,甚易引生极重异熟报之毁谤正法极重业障。
是故应当依①善依怙,于其一切②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③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④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⑤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①善依怙:善知识。
②正言:佛法。
③支缘:支分缘起。
④进、止:藏本:“趣、遮”。
⑤趣、遮:“修、断”。
⑥四方道:《略论释》(四七页):“乃为上师不择一道,一切受持。能见经教互不相违者,乃见其要。”“复次四方之喻,应知如四方骰子,无论如何掷去,皆见其为方形,喻从各法门修习,皆见其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①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徧智正知无余②胜性定非余,是故③大仙自立契经④皆勿乱,…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