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苦,如是思已當于苦行而發無畏。
①《入行論》雲:《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②爲欲:爲求諸欲。
③于苦唯應喜:于苦唯應歡喜忍受。
④惡友:指外道等。
⑤跳叁尖矛及炙五火:外道苦行之相。炙五火者,五熱炙身。
⑥徇利:曲從,以身從物。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者,如有一人是應殺犯,若截手指能免殺罪發大歡喜,如是若由人間小苦,總能脫離無邊生死,別能永斷那洛迦等惡趣衆苦,極爲善哉。若能①善思現前久遠二苦差別,則于難行能生心力全無所畏。②如雲:「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
①善思:善巧思惟,如理如量地思惟。
②如雲“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當死囚徒截手而獲解脫,何樂不爲?(此爲明智之舉。)若人僅受修行辭親、饑、渴等人間小苦,便能免于地獄之苦,豈不善哉!(此爲更明智之舉。)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①如雲:「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集學論》亦雲:「此中若修小苦爲先,則于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于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又生此想,複如《猛利請問經》雲:「應當舍離,②如樹棉心。」《華嚴》亦雲:「童女,汝爲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雲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③如雲:「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①“如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②如樹棉心:如棉花樹葉之心。棉樹葉輕,隨風飄轉。
③“如雲”一頌: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漢譯《入行論》:“或人見自身出血,臨敵無怯倍勇毅,或人見他身出血,驚惶顛倒身仆地,彼由心性或堅毅,或複怯弱而差別。”
*《父子集會經》廣說雲:“世尊有叁摩地,名于諸法安樂行,若誰證得彼叁摩地,彼菩薩緣一切法,唯受樂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獄之苦逼惱于彼,亦能隨時正住安樂之想”雲等。
①處門廣釋者。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爲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一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此等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郁,當忍由此所生衆苦。二世法處者,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爲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衆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叁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②第一第叁書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四攝法處者,㈠供事叁寶,㈡供事③尊長㈢谘受諸法,㈣④既谘受已爲他廣說,㈤大音贊誦,㈥獨處空閑無倒思惟,㈦修習⑤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爲七攝法,于此劬勞所生衆苦悉當忍受。五乞活處者,㈠剃須發等誓受毀形,㈡受持裁染壞色之衣,㈢⑥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余法,㈣舍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依他存活,㈤⑦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㈥⑧斷穢行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㈦舍離歌舞笑戲等故,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爲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衆苦應當忍受。六勤劬處者,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衆苦悉當忍受。七利有情處者,謂⑨十一事,從此生苦皆應忍受。八現所作處者,謂出家者,便有營爲衣缽等業,諸在家者,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從此生苦悉當忍受。如是八處所生衆苦,隨何苦起,皆應別別精進不廢正趣菩提,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轉障礙,令意全無不喜而轉。
①處門:參閱《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忍品》(一切事苦),《披尋記》(二四五五至二四六O頁)。
②第一:若行。第叁:若坐。
③尊長:師長、善知識。
④既咨受已:須自明法義,方堪爲他說。
⑤瑜伽:相應義,與法相應。《唯識述記》:“多說唯以禅定爲相應。”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諸有苾刍,勤修靜慮,是瑜伽師。”
⑥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余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進止雲爲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
《披尋記》卷四十二(二四五八頁):“于行住坐臥語默等中,不隨欲行,製伏憍慢,往趣他家,審正觀察遊行乞食。”
“別行余法”,謂行不同世間諸法,別行比丘乞食諸法。
⑦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
⑧斷穢行:斷非梵行淫欲法。
⑨十一事:即菩薩饒益有情戒之十一相。
第叁①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叁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②無我真實;叁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複有叁,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舍境者,謂③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爲二;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④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垅巴師說爲無常等,然⑤《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爲第八種或應如是。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安受衆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于思法此說極廣。
①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忍品》,《披尋記》(二四六O至二四六一頁):“雲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于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雲何八種生勝解處?一、叁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叁、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于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勝解,由二因緣,于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又八種勝解之境,詳見《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披尋記》(二一九四頁)。
“思勝解忍”,《略論釋》(七九O頁):“對于一法(佛說正法),依理依教,經思惟後,得決定知,不隨他轉,即爲法思勝解忍。”
②無我真實:人、法二無我。即《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披尋記》(二O四八至二O五七頁):“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及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③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釋第四取境者,謂諸妙行因及此所招愛果。舍境者,謂諸惡行因及此所招非愛果。
④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于一切菩薩學道能得方便,有此方便,得應得義,具多勝解。”
⑤《力種性品》:《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披尋記》(二一九六頁)。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①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說。
①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廣論》卷十(本書五五二頁)。
第五此等攝義者。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爲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①漏盡忍所有根本,故須令此漸次增廣,②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于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舍而不修,恒爲非一大罪所染,③于余生中亦極難修,最爲殊勝諸菩薩行。若能視爲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于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波羅蜜多。
①漏盡忍:佛果。
②大地:地上菩薩。
③于余生中亦極難修,最爲殊勝諸菩薩行:依諸先尊長說,此爲造作等流果。(見《廣論》卷五,本書二九一頁。)
學習①精進波羅蜜多分五:一精進自性,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叁精進差別, 四正修行時應如何修,五此等攝義。 今初
①精進波羅蜜多:參考《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精進品》,《披尋記》(二四六八至二四八四頁)。
緣善所緣勇悍爲相,①《入行論》雲:「進謂勇于善。」②《菩薩地》說爲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叁門動業。
①《入行論》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②《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雲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披尋記》卷四十二(二四六九頁):“此中自性由二相顯,一由意樂,二由加行。言意樂者,謂心勇悍,乃至無有顛倒。由心勇悍,能熟自佛法,是故說言攝受無量善法;能熟他有情,是故說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言加行者,謂此所起身語意動,此即前說精進意樂。身語意叁有所造作,是名爲動。”
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此若串習精進起故。其勝利者,《勸發增上意樂會》雲:「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贊聖精進,此是恒常應依止。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精進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爲策彼而說此。」《莊嚴經論》亦雲:「①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②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叁有財,③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