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77

  ..續本文上一頁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又雲:「④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⑤《菩薩地》亦雲:「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余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贊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攝波羅蜜多論》亦雲:「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又雲:「⑥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叁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⑦獲得諸義過人法,⑧如青蓮華極增長。」過患者,《海慧請問經》雲:「有懈怠者,菩提遙遠最極遙遠,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念住經》亦雲:「⑨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若無精進隨懈怠轉,一切白法悉當虧損,退失一切現時畢竟士夫義利。

  

  ①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略論》中譯作:“善法聚中精進勝,由依此故彼隨得。”彼後得,謂一切善法隨得。

  ②勝樂住:《略論釋》:“指得定。”見《廣論》卷七(本書四一二頁):“四樂住成就。”

  ③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略論釋》(七九四頁):“善清淨,指得下士道。越薩迦耶,指得中士道,末句指得上士道。”

  ④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

  受用不能勝者,即後《廣論》卷十二(本書六叁八頁):“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恒集無邊福。”受用,指財物受用。

  煩惱不能勝者,即《廣論》卷十二(本書六四六頁):“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

  厭患不能勝者,即《廣論》卷十二(本書六叁七頁):“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少得不能勝者:即《廣論》卷十二(本書六四九頁):“爲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⑤《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披尋記》(二四七二頁)。

  ⑥非人皆喜饒利彼:《略論》中譯作:“非人于彼喜饒益”。

  《略論釋》(七九四頁):“昔佛爲聚善王子,經商,船覆失寶,誓枯海水,以瓢挹海潑陸,藥叉感動,爲告龍王,遂還其寶。”

  ⑦獲得諸義過人法:《略論》中譯作:“得勝人法之諸事”。《略論釋》(七九四頁):“精進能得過人之法,如佛威光神力等”。

  ⑧如青蓮花極增長:《略論釋》(七九四頁):“精進如青蓮花,由小而大,輾轉增上(此花種子極小,能發堅固粗大之莖,及茂盛之花葉)。”

  ⑨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略論》中譯作:“唯一煩惱本,何有如懈怠。”

  《略論釋》(七九六頁):“《念住經》亦雲:“須知諸煩惱,根本爲懈怠,若有一懈怠,即無一切法。””

  

  精進差別分二:一正明差別,二發生精進之方便。初中有叁:一擐甲精進 ,二攝善法精進,叁饒益有情精進。  今初

  ①《菩薩地》說:「謂諸菩薩于發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應如是擐意樂甲。若爲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晝夜,集爲百千俱胝倍數叁無數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②我亦勇悍爲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況時較短其苦極微,如是名爲擐甲精進。若有菩薩于此精進,少發勝解少生淨信亦名堅固,尚能長養爲求無上大菩提故,發起無量精進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進,于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若能修習如是意樂,定能醒覺大乘種性所有堪能,故應修習。《攝波羅蜜多論》雲:「設等生死前後際,成爲極長大晝夜,③集此爲年成長劫,以盡大海水滴量,發一最勝菩提心,須以此相漸集余,一一資糧④悲無厭,無諸懈廢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轉苦,而擐無量穩固甲,住戒悲性⑤諸勇識,⑥是爲最初所應取。」此亦是說擐甲精進。又如《無盡慧經》所說:「設從無始生死以來,現在以前爲一晝夜,叁十晝夜而爲一月,于十二月計爲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見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數,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須知一切有情心行,亦無怯弱而擐誓甲,爲無盡甲。」是爲無上擐甲精進。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速能圓滿無邊資糧,淨無量障而成最勝不退轉因,如于長劫能生喜樂,如是亦能速當成佛。若于無邊妙行及于極長時等,全無勇悍,唯樂短時速當成佛,反于成佛極爲遙遠,以能障礙諸菩薩衆發最殊勝大志力故。爲何義故,如是擐甲發勤精進,其中有二:攝善法精進者,謂爲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修彼加行。饒益有情精進者,謂于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

  

  ①《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披尋記》(二四七O頁)。

  ②我亦勇悍,爲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我亦勇悍,“亦無退屈”,爲正等覺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引號內所加系《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原文。

  ③集此爲年成長劫,以盡大海水滴量:集此極長大晝夜爲年,複集此年積成長劫,以此長劫之數爲大海水一滴,盡大海水滴量。

  ④悲無厭:以悲故而無厭。

  ⑤諸勇識:諸菩薩。

  ⑥是爲最初所應取:是最初所應學習。

  ⑦始能知一有情心行:知有情心行者,如《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七:“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

  *臺版注:饒益有情精進十一事同饒益有情戒。

  

  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如前所說,①二種資糧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長,故修精進極爲重要。此亦唯見寂天菩薩論說,易解便修最圓滿故,當說此宗。

  

  ①二種資糧:福智二資糧。

  

  此中分四:一舍離障礙精進違緣,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叁依上二緣發勤精進,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初中分二:一明所治品,二修斷彼方便。  今初

  不入道者略有二類,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謂我豈能如是修習。雖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①然此是說求解脫者,彼非此說。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二雖非如是,然于庸常諸下劣事,貪著覆蔽。②如《入行論》雲:「說其所治品,一懈怠,二耽惡事,叁自輕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謂諸懶惰味著微樂,愛睡眠樂,不厭生死。③如雲:「一懶惰受樂味,二愛習近睡眠,叁不厭生死苦,當生諸懈怠。」有釋前二句文,謂明如何生起之相。

  

  ①然此是說求解脫者,彼非此說:二者皆指已知抉擇善法,求解脫者。不知擇善,不求解脫者非此所說。

  ②如《入行論》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③“如雲”一頌: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入行論廣解》(一叁五頁):“懈怠生起以何爲因?于不趣善法之怠玩執爲安樂而貪著之耽味逸樂,縱恣倚臥,亦能生懈怠,于生死毫不怖畏,于生死苦不知厭患,從彼亦能立生懈怠。既識其因于滅懈怠應勤精進也。”愛習近睡眠,又譯作“耽著倚臥恒縱恣”。

  

  修斷彼方便分叁,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叁種,謂一已得之身速當壞滅,二命終之後墮諸惡趣,叁如此人身極難再得。由修此叁能除執爲①有暇懈怠,引發恒覺無暇之心,此叁于前下士之時,已廣宣說。二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狂談掉等散亂,是能失壞②現前大利,引發當來無義衆苦無依之處,修習對治而正滅除。③如雲:「棄妙善正法,無邊歡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叁破除退屈或自輕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惡事已,雖于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爲喜足,應于大乘精勤修學,故應除遣于彼怯弱,謂念如我何能修證。此中分叁,一于④所應得破除退屈,二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叁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①有暇:《廣論》卷二(本書一叁七頁):“思惟暇滿利大者,爲欲引發畢竟樂故。”(本書一四一頁):如是觀待增上生,亦以此身易能成辦。

  ②現前大利:如持戒得之清涼等。

  ③如雲“棄妙善正法,無邊歡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漢譯《入行論:“歡喜之因亦無數,獨舍正法殊勝喜,好樂散亂及掉舉,是衆苦因汝何取。”

  《入行論廣解》(一叁八頁):“修行正法是此後無量歡喜因之方便,汝何獨舍此殊勝歡喜,而好樂苦果之因,罪惡愦鬧散亂掉舉衆多所不應爲之事?不應喜樂是苦因故。”

  ④所應得:指佛果。

  

  所得佛者。謂是永盡一切過失,畢竟圓滿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斷一過失且極艱難,故我豈能獲如是果。若實發起如此退怯,已舍發心過患極重,設未實起,亦應從初滅不令起。破除道理者,應作是念策舉其心,佛薄伽梵①定量士夫,是谛語者是實語者,不虛妄語不顛倒語,彼尚記說蚊虻等類能證菩提,何況我今生在人中②身報賢善,有智慧力觀擇取舍。故我若能精進不廢,何故不能證得菩提。③如雲:「不應自退怯,謂不證菩提,如來谛語者,作此谛實說。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彼發精進力,證無上菩提。況我生人中,④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證菩提。」又于往昔過去諸佛及現在佛並未來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諸道,初唯如我,由漸升進而得成佛及當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寶雲經》雲:「菩薩應念所有如來應正等覺,謂諸已現等覺,今現等覺,當現等覺,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進,已現等覺,今現等覺,當現等覺。」乃至說雲:「此諸如來亦非皆是成如來已而現等覺,故我亦當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現等覺,我亦應發⑤共同一切有情精進,普緣一切有情精進,如是如是策勵尋求。」《無邊功德贊》雲:「雖諸已得善逝位,⑥亦曾墮諸極下處,佛墮險時不自輕,⑦不應自輕壯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諸佛功德無有邊…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