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78

  ..續本文上一頁際,果隨因行,故修道時,須無量門引發功德,及無量門滅除過失,次觀自身而生怯弱。若謂諸佛無量功德于修行時,⑧僅由專懇修學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于道生此顛倒了解,則于現在全無所怯。然此非是賢善之相,是于修道之理未獲定解,或雖少有散渙了解,然皆未曾親切修持,總覺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實行雖略顯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滿分之體,生恐懼雲:若須如是,誰複能修,而舍棄故。霞惹瓦亦雲:「未曾實行諸菩薩行,如看射箭總覺甚易全無怯弱,現在之法無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此言極實。

  

  ①定量士夫:定量,即標准。佛真切認識真實,故名定量士夫。

  ②身報賢善:指暇滿人身。

  ③如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④能知利非利:能知取舍。

  ⑤共同一切有情精進,普緣一切有情精進:共同一切有情精進者,共同小乘等精進;普緣一切有情精進者,大乘不共之精進。(拉蔔楞寺格西)

  ⑥亦曾墮諸極下處:指佛因地時。

  ⑦不應自輕壯亦怯:應當如佛在因地時,雖墮險處而不自輕。若自輕者,則雖壯士夫亦生怯弱。

  ⑧僅由專懇修學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即《廣論》卷十(本書五一九頁)所指:“有作是雲:“……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任何勝進終唯攝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執爲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謂念成佛須舍手足等,我不能爾,如此之苦應須堪忍。即不修行自任運住,流轉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燒此等大苦,不可說數,然亦未能成辦自利。爲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其前苦尚無一分,然能成辦自他大利。①如雲:「若謂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輕重,愚故自恐怖。無量俱胝劫,②曾多受割截,刺燒及解裂,然未證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③有分齊,爲除腹內病,④如受割身苦。諸醫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爲除衆苦,小苦應堪忍。」又舍身者初怖畏時,非可即舍,先于布施漸次學習,至于自身全無貪著,大悲心力開發之時,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時全無難行。⑤如雲:「⑥如此治療法,勝醫且不用,以柔和儀軌,治無量大病。導師先令行,惠施蔬菜等,習此故而後,自肉漸能施。若時于自身,覺如諸菜葉,爾時舍肉等,于此有何難。」是故有說波羅蜜乘,須舍身命故生逼惱是難作道。今此教典善爲破除,謂于發生難行想時不須即舍,如與菜等極易舍時,方可舍故。

  

  ①如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②曾多受割截,刺燒及解裂:于地獄中,曾多受割截、刺燒及解裂等大苦。

  ③有分齊:有限量。

  ④如受割身苦:漢譯《入行論》作:“令身略受針砭苦。”

  ⑤如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⑥如此治療法,勝醫且不用,以柔和儀軌,治無量大病:《入行論廣解》(一四一頁):“醫王能仁自在,非如常醫治病之方術(以小苦除病),乃以安樂道得安樂果之方便,輕微和緩之方劑(微妙法),遠離逸樂勞倦二邊,而能治愈流轉生死之無量煩惱重病,于彼難行有何怖畏也。”

  

  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謂念成佛須于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衆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①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性,故心無苦,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②如雲:「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③又雲:「故遍除疲厭,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屈。」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唯時長久非厭因故,謂苦極重雖時短促亦生厭離,無苦安樂時雖久遠無所厭故。④《寶鬘論》雲:「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⑤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⑥唯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爲盡過集德,恒勤修資糧。」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此極難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爲利益無邊有情,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爲發起,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則于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福恒增長量等虛空,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即⑦前論雲:「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⑧菩薩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于佛位。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恒集無邊福,無邊福非難,證無邊德佛。若住無量時,爲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⑨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沖動其意,爲利有情,願于短時速成佛者,極爲希有。然⑩若未近此之方隅,僅由見于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便作是念誰能如是,故妄說雲:求速近道,此于願心間接損害,正損行心,令大乘種漸趣劣弱,故于成佛反極遙遠。以與龍猛 無著決擇如來密意,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

  

  ①必不能生苦受之果:身無苦。

  ②“如雲”一頌:《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一四二頁):“菩薩以清淨悲心意樂施身時身無痛苦,由叁門罪惡悉斷除故。舍身之時善巧(善通達無我)故,心亦無憂,以此之故,補特伽羅我我所貪之顛倒分別,及殺等惡心,損害其身,方爲損害菩薩之因也。

  若諸菩薩,由施等福得身安樂,由取舍及空性義善巧,菩薩恒常心安,雖爲利他而處輪回,諸大悲者有何厭患,毫無可憂也。”

  《譯注》:““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爲因,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一般凡夫由于虛妄分別身心是我,又因爲執我而造罪,所以難免身苦而心憂。地上菩薩淨除了罪惡,所以身安而無苦,因爲已善達無我,所以坦蕩而無憂。”

  ③“又雲”一頌: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是故心厭身疲悉皆除遣之菩提心,如有力之馬,乘之者行于安樂之道,往趣安樂之果,心善了知者,誰複怯弱?于道修行不應畏縮也。”

  《譯注》:“因此,應該設法消除菩提道上的倦怠感,欣然騎上菩提心的千裏良駒,從安樂馳向更殊勝的無上安樂,有智慧的人怎會退怯而棄舍菩薩行呢?”

  ④《寶鬘論》:《寶鬘論·攝菩提資糧品第叁》(六四頁)。

  ⑤無苦而安樂:指菩薩。

  ⑥唯悲世間苦:唯以大悲心愍世間苦。

  ⑦前論雲:《寶鬘論·攝菩提資糧品第叁》(六二頁)。

  ⑧菩薩普悲愍……證無邊德佛:菩薩由大悲,悲愍無邊有情,欲拔濟出諸苦厄,安立其于佛位,如是發心堅固而住,正受菩薩戒。《寶鬘論釋》第叁品:“從正受誓願時起……由于具足願與行體的二種菩提心的無邊福德之因,則不難成就無量妙果。”

  ⑨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菩薩具足四種無量資糧(一、住無量時,二、爲無量有情,叁、求無量菩提之功德,四、修二資糧所攝之無量善),無須經長時即可證得佛果。

  ⑩若未近此之方隅:若沒有上述猛利之動機與設想。

  大乘種:大乘種性。

  

  如是若僅怯弱而住,全無所益,反漸怯劣,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則辦諸利如在掌內。如《本生論》雲:「怯弱無益脫①匮乏,是故不應徒憂惱,②若依能辦利聰叡,雖極難事亦易脫。故莫恐怖莫憂惱,③如其方便辦所作,④智者威堅而策舉,辦一切利如在掌。」聖者無著數數說爲:「當具二事,一雖善了知于廣大法學習道理,應無怯弱,二于下劣功德不應喜足。」然現在人,若生⑤少分相似功德,⑥或生少分真實功德,便覺已進極大道位,計唯修此便爲滿足。若爲智者知道扼要,依于教理善爲開曉,謂此雖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⑦全無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執爲足,更求上勝,及知須學無邊學處而無怯弱,極爲稀少。

  

  ①匮乏:生死衰損。

  ②若依能辦利聰叡:若依止能成辦無邊利益衆生事業之智者。

  ③如其方便辦所作:《廣論譯釋》:“如同在大海中取寶的時候,以善巧順利地渡過了彼岸一樣。”

  ④智者威堅而策舉,辦一切利如在掌:有智慧者善解修證菩提方便,不畏艱難,以堅定毅力,勤奮努力,成辦一切利生事業,猶如在手掌之中。威:威嚴,具威光,不畏艱難及恐懼。堅:堅定的毅力與志願。策舉:鼓舞勤奮努力。

  ⑤少分相似功德:指“于奢摩他品稍得住心”。(《廣論》卷十)

  ⑥或生少分真實功德:指“唯應修空,余不應修”。“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廣論》卷十)

  ⑦全無所至:所至,指成就。謂什幺成就也沒有。

  

  第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分四:一發勝解力,二發堅固力,叁發歡喜力,四暫止息力。  今初

  諸論中說,①欲爲進依,此中勝解即是欲樂。須發此者,②如雲:「③我從昔至今,于法離勝解,感如此困乏,故誰棄法解。④佛說一切善,根本爲勝解。」勝解如何而起者,⑤如雲:「又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此說修習從黑白業,生愛非愛諸果道理。諸論又說信爲欲依,以從⑥二種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種欲故。此是思惟諸總業果,及特思惟諸菩薩行所有勝利,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一一功德畢竟圓滿,必須經曆多劫修習,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我實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發。⑦如雲:「⑧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苦處,我心何不裂。我應勤引發,自他衆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曆經劫海。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⑨難得身,空棄實奇哉。」

  

  ①欲爲進依:欲樂爲精進之依止。

  ②“如雲”一頌:《入…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