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論·精進品》卷七。
③我從昔至今,于法離勝解,感如此困乏,故誰棄法解:
漢譯《入行論》:“我由昔時及今日,于如來法舍勝解,故遭困厄有如此,何可于法舍勝心。”
《入行論廣解》(一四五頁):“由我往昔現今舍棄對于善法堅決信任之勝解,今爲生死衰損所困,有如此者,孰有智者欲免衰損而舍于法勝解?應于法生勝解也。”
④佛說一切善,根本爲勝解:《入行論廣解》(一四五頁):“此是《月燈經》所說也。”
⑤如雲:“又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此說修習從黑白業,生愛非愛諸果道理: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知勝利及過患,能生決定信。
⑥二種:黑白業果。
⑦“如雲”:《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⑧我應除自他……我心何不裂:《入行論廣解》(一四四頁):“我應摧自他無量之罪,發心之時,曾作如是誓言故。摧罪之時,隨于一一之罪,亦須修對治經于劫海方能消盡,能盡罪業之精進行于我未見纖毫,僅修彼對治尚不能忍耐,須受惡趣之苦,故是無量苦處,我于此何故心不碎裂,言我心逼惱也。”
⑨難得身:指暇滿人身。
堅固力者。謂于何事發起精進,即于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與其既行中間廢舍,莫若最初不趣爲勝。其因相者,以于中間棄舍誓願,若成串習,由此等流,則余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于現法中增長衆惡,于余生中增長苦果。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終無圓滿。總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願所受律儀,亦不堅固。②如雲:「先應觀加行,應作不應作,未作爲第一,作後不應退。余生亦成習,當增諸惡苦,障余及果劣,此亦未能辦。」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叁慢,③如雲:「于業惑功能,叁事應我慢。」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爲作助伴,唯應自修。④如雲:「謂我應自爲,此即事業慢。」《親友書》亦雲:「解脫唯依于自修,非他于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爲慢。功能慢者,謂諸衆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⑤如雲:「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衆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又此諸人于下劣業且勤不舍,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爲,作是思已而正修習。⑥如雲;「余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憍慢,謂應觀爲可悲愍相,無慢雜糅。⑦如雲:「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爲勝。」由念我能,余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爲慢。
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故其所作終無圓滿:《廣論譯釋》:“又因爲思念前者是所做之事,而未能修成其它一切善業,又從前者的事情中退出後的緣故,前者事業之果極爲低劣,此事也未究竟圓滿,所以,所做的諸事,終無成就。”
②“如雲”一頌:《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漢譯《入行論》:“初于自力應觀察,是應起行或不應,不應起行即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他生仍複如是行,罪業苦根鹹增長,作余事及得果時,終無成就趣微劣。”
《入行論廣解》(一四七頁):“于事趣入之初,應善觀自心預備有無能力,若能應起行,若不能不應起行,甯不起行;既起行已,未達究竟,不應中止也。
既起行已,又複舍置,有過,何耶?由昔如是行爲緣,令其他生串習舍棄中止,成失壞誓願之人,結果罪及異熟苦增長,以後從事別余事業,得果微劣,經曆長時,余事亦不能成辦也。”
《譯注》:““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爲否?不宜暫莫爲,爲已勿稍退。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凡事,首先應該評估自己的能力,然後再決定要做還是不做。如果修善的因緣不合,最好暫時擱置;如果開始實行了,就不要放棄退縮。否則來生修善時,也會習慣性地半途而廢,或因違背戒誓而增長罪惡和苦果;而且棄而複修的善業及其結果,也將變得很糟,甚至于遲遲不能完成。”
③如雲“于業、惑、功能,叁事我應慢”: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一四八頁):“既趣入其事,于所作事業,所斷煩惱及作止之能力叁者,應修我慢,發大雄力,勿退縮也。”
④如雲“謂我應自爲,此即事業慢”: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⑤如雲“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衆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一四八頁):“利有情事不觀待他,我應成辦。世人由煩惱力,自無自在、自利尚不能成,不如我能勤修利他善法,待他無益,利他之事,一切我自爲之也。”
⑥如雲“余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⑦如雲“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爲勝”: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如石法師《譯注》:“但是也不要因爲傲慢好勝纔去修善,修學善法時,最好是不雜絲毫傲慢之心。”
煩惱慢者,謂①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于我,爲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②如雲:「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雖小亦能爲害。③如雲:「④若遇死毒蛇,烏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爲損,⑤怯劣棄功用,豈能脫匮乏。」霞惹瓦雲:「⑥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于現法中若棄正法,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若自不能勤加功用,⑦煩惱亦必不覺悲愍,⑧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諸佛菩薩亦不能救。」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雖大,不能爲障,是故應須發起慢心。⑨如雲:「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若不爾者,修行之人爲罪所勝,猶願戰勝叁界煩惱,實爲智者所恥之處。⑩如雲:「我爲罪所勝,勝叁界可笑。」此由輕毀諸煩惱故,欲爲摧伏,故假名爲煩惱我慢。諸作釋者雖有異說,然覺此說與論相符。如是應斷希望于他,當擐誓甲願我自作,此複覺其非余所能,唯我始能自負其任。如是見已,正修之時令心堅固,唯應向外摧伏煩惱,不令煩惱向內摧伏,更思中途棄舍誓願所有過失。善思擇已,隨所作事,一切誓願悉願究竟,乃至未獲堅穩以來淨修其心。
①一切種輕毀煩惱:任何情況下,輕視、摧毀煩惱。
②如雲“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入行論·精進品》卷七。諸佛獅子兒,謂我爲佛子。
③“如雲”一頌:《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④若遇死毒蛇,烏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爲損:
《譯注》:“烏鴉遇弱蛇(當烏鴉遇到奄奄一息的病弱毒蛇),行勇如大鵬;信心若怯懦(同樣,如果我對抗煩惱的信心太脆弱),反遭小過損(那幺就連最輕微的煩惱罪行都會侵害我)。”
⑤怯劣棄功用,豈能脫匮乏:《入行論廣解》(一四九頁):“若意樂怯弱,于成辦二利,舍棄精勤,(雲何能免于困厄)何時能從是困厄分住,而得解脫。”
⑥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貪圖逸樂而抛棄正法,然此安樂比諸往昔曾受人天之樂,根本比不上。
⑦煩惱亦必不覺悲愍:煩惱也不會對你起悲愍而不作損惱。
⑧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廣論譯釋》:“對治亦不會說,你沒有能力修持,我來幫助你圓滿成功。”即對治自己圓滿對治功能以爲助也。
⑨如雲“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 罪惡”: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入行論廣解》卷七:“發起對治力之我慢,且依加行發起精勤,重大煩惱亦不能勝,是故應以堅毅心摧諸罪墮。”障,指煩惱。
⑩如雲“我爲罪所勝,勝叁界可笑”:見《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勝叁界可笑”,《譯注》譯作:“何能超叁界?”
《入行論廣解》卷七:“若我爲罪墮所勝,欲爲勝出叁界一切之王,是可笑處。”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于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應發何等無飽之理,①如雲:「此于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于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預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②如雲:「成樂否無定,尚爲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雲何樂。」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③如雲:「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爲圓滿所修善業,④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⑤如雲:「爲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①如雲“此于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入菩薩行譯注》:“如童逐戲樂(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樂地遊戲一般),所爲衆善業(同樣,對于任何該做的二利善業),心應極耽著(我們的內心都要非常地熱衷與投入),樂彼無餍足(樂在其中,永不滿足,得失盡忘)。”
②如雲“成樂否無定,尚爲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雲何樂”:《入行論·精進品》卷七。前二句指世人,後二句指菩薩。
③如雲“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入行論·精進品》卷七。
世間人貪求五欲,像蜜蜂貪食刀刃上的蜜汁一般,尚且永不滿足,況施等福德能引生命安樂和寂靜涅槃的善業果報,何厭之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