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论·精进品》卷七。
③我从昔至今,于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弃法解:
汉译《入行论》:“我由昔时及今日,于如来法舍胜解,故遭困厄有如此,何可于法舍胜心。”
《入行论广解》(一四五页):“由我往昔现今舍弃对于善法坚决信任之胜解,今为生死衰损所困,有如此者,孰有智者欲免衰损而舍于法胜解?应于法生胜解也。”
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入行论广解》(一四五页):“此是《月灯经》所说也。”
⑤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知胜利及过患,能生决定信。
⑥二种:黑白业果。
⑦“如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⑧我应除自他……我心何不裂:《入行论广解》(一四四页):“我应摧自他无量之罪,发心之时,曾作如是誓言故。摧罪之时,随于一一之罪,亦须修对治经于劫海方能消尽,能尽罪业之精进行于我未见纤毫,仅修彼对治尚不能忍耐,须受恶趣之苦,故是无量苦处,我于此何故心不碎裂,言我心逼恼也。”
⑨难得身:指暇满人身。
坚固力者。谓于何事发起精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应率尔而行,当善观察,见其能办次乃进趣,若不能者则莫趣入,与其既行中间废舍,莫若最初不趣为胜。其因相者,以于中间弃舍誓愿,若成串习,由此等流,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于现法中增长众恶,于余生中增长苦果。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终无圆满。总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愿所受律仪,亦不坚固。②如云:「先应观加行,应作不应作,未作为第一,作后不应退。余生亦成习,当增诸恶苦,障余及果劣,此亦未能办。」是故愿令誓愿究竟,应修三慢,③如云:「于业惑功能,三事应我慢。」其业慢者,谓自修道全不赖他为作助伴,唯应自修。④如云:「谓我应自为,此即事业慢。」《亲友书》亦云:「解脱唯依于自修,非他于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当自修,不希望他,与慢相似,假名为慢。功能慢者,谓诸众生随烦恼转,尚不能办自己利义,况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义而勤修行。⑤如云:「此世随惑转,无能引自利,众生非如我,故我应修此。」又此诸人于下劣业且勤不舍,我今此业能引妙果何故不为,作是思已而正修习。⑥如云;「余尚勤劣业,我如何闲住。」然修此二,非轻蔑他而自憍慢,谓应观为可悲愍相,无慢杂糅。⑦如云:「非以慢修此,自无慢为胜。」由念我能,余则不能,与慢相似,假名为慢。
①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故其所作终无圆满:《广论译释》:“又因为思念前者是所做之事,而未能修成其它一切善业,又从前者的事情中退出后的缘故,前者事业之果极为低劣,此事也未究竟圆满,所以,所做的诸事,终无成就。”
②“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译《入行论》:“初于自力应观察,是应起行或不应,不应起行即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他生仍复如是行,罪业苦根咸增长,作余事及得果时,终无成就趣微劣。”
《入行论广解》(一四七页):“于事趣入之初,应善观自心预备有无能力,若能应起行,若不能不应起行,宁不起行;既起行已,未达究竟,不应中止也。
既起行已,又复舍置,有过,何耶?由昔如是行为缘,令其他生串习舍弃中止,成失坏誓愿之人,结果罪及异熟苦增长,以后从事别余事业,得果微劣,经历长时,余事亦不能成办也。”
《译注》:““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凡事,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决定要做还是不做。如果修善的因缘不合,最好暂时搁置;如果开始实行了,就不要放弃退缩。否则来生修善时,也会习惯性地半途而废,或因违背戒誓而增长罪恶和苦果;而且弃而复修的善业及其结果,也将变得很糟,甚至于迟迟不能完成。”
③如云“于业、惑、功能,三事我应慢”: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一四八页):“既趣入其事,于所作事业,所断烦恼及作止之能力三者,应修我慢,发大雄力,勿退缩也。”
④如云“谓我应自为,此即事业慢”: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⑤如云“此世随惑转,无能引自利,众生非如我,故我应修此”: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一四八页):“利有情事不观待他,我应成办。世人由烦恼力,自无自在、自利尚不能成,不如我能勤修利他善法,待他无益,利他之事,一切我自为之也。”
⑥如云“余尚勤劣业,我如何闲住”:《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⑦如云“非以慢修此,自无慢为胜”: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如石法师《译注》:“但是也不要因为傲慢好胜纔去修善,修学善法时,最好是不杂丝毫傲慢之心。”
烦恼慢者,谓①一切种轻毁烦恼,我当胜此,终不使此有胜于我,为欲摧伏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坚稳。②如云:「我当胜一切,不使谁胜我,诸佛狮子儿,应住此我慢。」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虽小亦能为害。③如云:「④若遇死毒蛇,乌亦如鹏鸟,若我太软弱,小罪亦为损,⑤怯劣弃功用,岂能脱匮乏。」霞惹瓦云:「⑥弃法之乐,较往昔乐全无过上,于现法中若弃正法,应思当来所受诸苦无有边际。若自不能勤加功用,⑦烦恼亦必不觉悲愍,⑧对治不说汝不能修,我自圆满,诸佛菩萨亦不能救。」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虽大,不能为障,是故应须发起慢心。⑨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罪恶。」若不尔者,修行之人为罪所胜,犹愿战胜三界烦恼,实为智者所耻之处。⑩如云:「我为罪所胜,胜三界可笑。」此由轻毁诸烦恼故,欲为摧伏,故假名为烦恼我慢。诸作释者虽有异说,然觉此说与论相符。如是应断希望于他,当擐誓甲愿我自作,此复觉其非余所能,唯我始能自负其任。如是见已,正修之时令心坚固,唯应向外摧伏烦恼,不令烦恼向内摧伏,更思中途弃舍誓愿所有过失。善思择已,随所作事,一切誓愿悉愿究竟,乃至未获坚稳以来净修其心。
①一切种轻毁烦恼:任何情况下,轻视、摧毁烦恼。
②如云“我当胜一切,不使谁胜我,诸佛狮子儿,应住此我慢”:《入行论·精进品》卷七。诸佛狮子儿,谓我为佛子。
③“如云”一颂:《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④若遇死毒蛇,乌亦如鹏鸟,若我太软弱,小罪亦为损:
《译注》:“乌鸦遇弱蛇(当乌鸦遇到奄奄一息的病弱毒蛇),行勇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同样,如果我对抗烦恼的信心太脆弱),反遭小过损(那幺就连最轻微的烦恼罪行都会侵害我)。”
⑤怯劣弃功用,岂能脱匮乏:《入行论广解》(一四九页):“若意乐怯弱,于成办二利,舍弃精勤,(云何能免于困厄)何时能从是困厄分住,而得解脱。”
⑥弃法之乐,较往昔乐全无过上:贪图逸乐而抛弃正法,然此安乐比诸往昔曾受人天之乐,根本比不上。
⑦烦恼亦必不觉悲愍:烦恼也不会对你起悲愍而不作损恼。
⑧对治不说汝不能修,我自圆满:《广论译释》:“对治亦不会说,你没有能力修持,我来帮助你圆满成功。”即对治自己圆满对治功能以为助也。
⑨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 罪恶”: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卷七:“发起对治力之我慢,且依加行发起精勤,重大烦恼亦不能胜,是故应以坚毅心摧诸罪堕。”障,指烦恼。
⑩如云“我为罪所胜,胜三界可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胜三界可笑”,《译注》译作:“何能超三界?”
《入行论广解》卷七:“若我为罪堕所胜,欲为胜出三界一切之王,是可笑处。”
发欢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精进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时欢喜而入,已趣入时,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即欢喜力,故应引发。应发何等无饱之理,①如云:「此于所作业,如欲游戏乐,应着其事业,喜此业无饱。」谓应励力发起喜心,如同小儿游戏之业,无饱足心。又如乐果无所饱满,其因之业亦应无饱,如诸俗人于安乐果能不能得,尚有犹预且策励转,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②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又以此理亦不应饱足,③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况福感乐果,寂静何故饱。」如锋刀蜜虽亦略有甜味可尝,但若之必能割舌,可爱欲尘虽与现前少分安乐,然生现后极大痛苦,其受用者尚无饱足。况诸资粮能与无罪现前久远无边安乐,何应饱足。如是思已,应当发生无饱意乐,故为圆满所修善业,④乃至未生如日中时,日炽诸象趣向可意莲池之心,应善修习。⑤如云:「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
①如云“此于所作业,如欲游戏乐,应着其事业,喜此业无饱”:《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菩萨行译注》:“如童逐戏乐(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乐地游戏一般),所为众善业(同样,对于任何该做的二利善业),心应极耽着(我们的内心都要非常地热衷与投入),乐彼无餍足(乐在其中,永不满足,得失尽忘)。”
②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入行论·精进品》卷七。前二句指世人,后二句指菩萨。
③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况福感乐果,寂静何故饱”:《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世间人贪求五欲,像蜜蜂贪食刀刃上的蜜汁一般,尚且永不满足,况施等福德能引生命安乐和寂静涅槃的善业果报,何厌之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