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80

  ..续本文上一页《译注》择义)

  ④乃至未生:未圆满之前。

  ⑤如云“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汉泽《入行论》:“如象夏日行当午,遇清凉池即跃入,如是为成所作业,于彼事业应趣行。”

  

  暂止息力者。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休息无间仍发精进,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于上胜更发精进。①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②此后所说极为重要,若以前德而为喜足,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此又显示发精进规,谓应俱断,太为炽然,功用过猛,及太散缓,当恒相续如③瀑流水。④吉祥敬母云:「修殊胜德时,尊曾无急缓,⑤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盗者无益,应如绛巴之逐盗者,初先预备,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如是缓追,又须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进,走至极乏,坐不能起,等同未进。」

  

  ①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身心疲极时,为了持之以恒,应该暂时把事情搁置。为趣入余善行故,事情完成,就该毫不眷恋地放下(不应以此喜足)。(《译注》择义)

  ②此后所说极为重要:《广论译释》:“后一项的善行极为重要,若对前一项善行感到满足,而不精进,就会障碍修证众多的殊胜功德。”

  ③瀑:音“铺”。

  ④吉祥敬母:马鸣菩萨。

  ⑤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广论译释》:“在因位修持时,世尊没有过猛和太缓,世尊的殊胜功德,没有前中后,优劣的次第可分,是没有区别的。”尊:世尊。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二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三

  

  ①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顺缘,谓②胜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谓坚固力;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谓欢喜力;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若于此理已得善巧,则于精进当发欣乐之力,兹当宣释。

  

  ①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见《广论》卷十二(本书六三一至六三二页)三种违缘:一、推延懈怠,二、于庸常诸下劣事,贪着覆蔽,三、怯弱不入,及修断彼方便。

  ②胜解力等:见《广论》卷十二(本书六四一至六五O页)。

  

  第三发勤精进断所断时,①如云:「如与②惯战敌,斗剑于阵前,当避烦恼剑,返击烦恼敌。」如惯战智者与诸怨敌斗剑等时,不应专谋害他,当善二事,谓须善避他来击刺,及返害他。行者亦尔,与烦恼斗时,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自心,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若不尔者,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然余烦恼,则又劫夺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损利平均,则诸善行极难生故。喻如欲修法者,③觉以先知为要,唯于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此以多闻虽能除遣无知之愚,若不防慎诸余烦恼,即于尔时染多恶行,致令身心极不调顺。又如念云:④调伏身心要于多闻,若专重其修不防愚敌,不闻不学正法,即自所受律仪进止之处,亦极愚蒙,则亦恒为众罪侵害。又如临阵手剑失落,恐被他杀,无间拾取。如是与烦恼斗时,若失明记⑤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⑥剑,恐堕恶趣,亦须无间依止正念。⑦如云:「临阵剑失落,畏怖速拾取,⑧如是落念剑,畏地狱速取。」龙猛菩萨亦说此念极为重要,⑨如云:「大王佛善说,念身为共道,故应勤守念,失念坏诸法。」

  

  ①如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②惯战:《入行论广解》:“精武技、善战术之宿将。”

  ③觉以先知为要:认为先知为要。

  ④调伏身心要于多闻:调伏身心比多闻更重要。

  ⑤取舍进止:取则进,舍则止。

  ⑥剑:喻正念。

  ⑦如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⑧如是落念剑,畏地狱速取:如是失落正念之剑时,怖畏地狱苦故,速当拾取,提起正念。

  ⑨如云“大王佛善说,念身为共道,故应勤守念,失念坏诸法”:语出《亲友书·别说慧学》。

  唐译作:“于身住身念,兹路善修常,如其亏正念,诸法尽沦亡。”

  意谓:大王,佛善巧说,身念处是生起出离心的解脱大道,故应勤守护正念,失正念则失坏一切正法(善法)。

  

  又所念境先以慧别,次乃念取,①以念无择境力故。慧须分别何法者,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若能于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圆满,若唯于住心所缘修念正知,全无所益。又如阵中,先必励力令剑不失,设有所失无间急取,是因实畏所杀,非仅空言故。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设有所失②无间能修者,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为罪染着堕恶趣果,非虚言故。能生此心,尤以修习业果为要,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则为断绝道中精髓,聪叡所爱功德之本。若尔何须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无间灭除不令相续耶。答譬如毒箭略伤于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当速割。如是恶行略伤心时,若舍不顾速遍全心,实非微小速能广大,故于最初须灭令不生,设已生起无间应断。③如云:「如毒依于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若尔欲胜烦恼阵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④如云:「如执满钵油,执剑住其后,溢则畏其杀,⑤禁者如是励。」谓应如是策励,广如⑥迦旃延那因缘,应当了知。如是策励之时,总诸恶行,特见睡等懈怠之因现在前者,应不忍受迎面遏止。如云:「如蛇入怀中,故应急起立,如是⑦睡懈生,皆应速遏止。」非但断除,应于犯罪心生不喜,谓我往昔如是转故,乃至现在漂流生死,尤以正受菩萨律仪,而反安住学处障品极可诃责,及愿今后于如是罪定不令生,防护当来,于⑧彼二心应多修习。⑨如云:「一一罪生时,应当自诃责,必不令更生,恒思如是行。」应励修学能相续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应依止多闻等因。⑩如云:「于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总须多闻善辨菩萨学处取舍,次于所知法义,一切威仪,恒依正念发勤精进,故于所精进处要无错误。

  

  ①以念无择境力故:《俱舍论颂疏》卷四:“慧,谓于法能有简择。念,谓于缘明记不忘。”

  ②无间能修:及时能修习正念。

  ③如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④如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⑤禁者:指菩萨具誓戒者。

  ⑥迦旃延那因缘:《略论释》(八O二页):“昔佛世有边地王,遣人迎佛,务令迎至,不然亦须迎一高座弟子。佛观机遣阿巴那尊者率五百比丘赴之。王遣诸种伎乐远迎入宫,坐定,王问尊者见迎迓伎乐否?答:不见。王不悦。尊者知王意,欲释其疑,请王提一将死狱囚,令满持钵油,二卒持刀挟之过巿,谕令油溢即斩。即过巿,问囚何所见?答:无所见,惟一心视此油钵。尊者乃告王,我之不见伎乐,亦系如此。世间狱囚一念死尚不见外境,况吾辈行人。王悦。故心在正知正念,外境不能乱。”

  ⑦睡懈:睡眠、懈怠。

  ⑧彼二心:不喜与防护二心。

  ⑨如云: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⑩如云“于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为令罪不生,生已能除之故,于正知谨慎不放逸等时中,云何能修起正念?以如是思惟之发起意乐为因,而修欲心求遇大乘善知识,无间即依教修行,或不值遇,亦随其教授,应作之事即能修行。”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谓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说:「必须善学菩萨学处,及受已不学过患极重,当视烦恼犹如仇敌,于诸难行莫觉为担,应发心力视为庄严。」于未修业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于诸善事无堪能性,一切怯弱,学菩萨行令成轻利。①如云:「定于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如是励力能发何等精进耶,谓如树棉,去来飘动随风而转,自内身心于善勇悍,随勇悍转,此后精进能善成办。由生精进乃能成办一切资粮。②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又诸难行唯应策励不应弃舍,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难行业,不获难得位,故佛③不自顾,令精进增长。」

  

  ①如云“定于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应念先哲传记作一切善业,悉具精进雄力,无论如何,必令所作善业完成,为如是故,慎无放逸(忆念《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念此之故,自于善事,愧此离恶,振奋轻举。”

  ②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入行论广解》:“云何修耶?如风去来,于兜罗绵自在飘转,以于善法欢喜踊跃力,于身语自在转,亦应如是。若能如是,则三门一切善业,悉能迅速成就也。”

  ③不自顾:不顾身体、性命。

  

  第四正修此时应如何行。随发何精进,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及六波罗蜜多,精进施者,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应当随念,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则于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策发修学渐令增长。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又于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经极长时,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妙手问经》说:「若略发此广大意乐,即已积集广大资粮。」故当勤学。若不学者,不能增长种性堪能,恒为众多恶行染着,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如是知已,虽尚未能如实修学,然心亦应趣向彼品,随力随能发勤精进,如《妙手问经》说,则于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