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81

  ..续本文上一页

  学习静虑波罗蜜多分五:一静虑自性,二修彼方便,三静虑差别,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五此等摄义。  今初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①《菩萨地》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②《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四八六页)。

  ②《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入行论·静虑品》卷八。意,即心。

  

  第二修彼方便。谓当思惟,修习静虑所有胜利及不修过患,奢摩他时兹当广说。

  第三静虑差别。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谓世出世。就品有三,就作业分,谓身心现法乐住静虑,引发功德静虑,饶益有情静虑。初谓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轻安所有静虑;二谓诸静虑能引神通解脱遍处及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三谓有静虑能引十一种饶益有情事。

  第四正修彼时应如何行。随修何善三摩地,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六波罗蜜多,自住静虑亦安立他,是静虑施,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随念发心为诸行依而正修习,则于无漏静虑,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励修学。此坚固增长已,以地上诸静虑作所愿境,虽未能生圆满静虑,亦应时时精进不舍,随力学习心一境性诸三摩地。若不尔者,恒违学处罪所染着,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菩萨等持所有学处。若能学者,即于现法亦少散乱心,所修善行势力强盛,当来亦如《妙手问经》说:身心喜乐静虑波罗蜜多极易圆满。于奢摩他时当广解释,故此不说。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分五:一慧之自性,二生慧方便,三慧之差别,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五此等摄义。  今初

  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如①《菩萨地》云:「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声明,五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②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①《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四九四页)。

  ②慧之自性:对一切法,善能差别其功德过失。详言之,对三性法,依教依理分别思惟,对于为功德,为过失,最后生起决定心,为智慧体性。(《略论释》八O八页择义)

  

  第二生慧方便。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今当略说所余德失,先说功德,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如龙猛菩萨云:「①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为辨此二故,应当摄受慧。②明是求法义,及大解脱本,故应先敬持,大般若佛母。」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摄颂》云:「③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于余功德皆须慧者,譬如妙金所作庄严虽已殊妙,若更嵌饰帝青等宝,尤为可意。如是从施乃至静虑,五种金庄严具,若以拣择理非理慧钿宝嵌饰,更为希有。④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净故,⑤犹如意识,能于眼等五根之境,分别德失而为进止。如⑥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诸金庄严,嵌宝尤光显。慧于彼彼义,增广功德力,如根于自境,由意显其力。」如是信等根中以慧为主,若有慧主,则善了知⑦施信等德,悭等过失。次乃善巧尽诸烦恼,增长功德所有方便。如云:「信等根中慧为主,如余根中须意识,有此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断烦恼。」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如从药树而取,⑧无慢怯等分别变异,亦因智慧现证真实。又由慧故,能观⑨生死⑩涅槃所有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净。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令心调伏则邪行众苦,无能夺转。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极升进。又住真实静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故净施等五法以慧为依,如云:「菩萨开慧眼,虽施自身肉,如从药树取,无别无高下。」又云:「慧见三有狱,胜解度世间,持戒非自利,何况为三有。」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敌莫能害;如调伏象王,堪多业差别,唯勤堕苦边,有慧成大利。」又云:「诸已趣歧途,集过重罪染,恶人岂能成,静虑妙喜乐。」

  

  ①慧为见不见:《略论释》(八一一页):“见,谓现世功德,不见,谓二世功德。又见,为现量功德,不见,为比量功德。”

  ②明是求法义,及大解脱本:智慧是求今生一切安乐诸法,和来世人天圆满果报(增上生),及大解脱(决定胜)之本源。

  ③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略论释》(八一一页):“菩萨持诸度,皆由持慧度,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

  ④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净故:即指下文“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如从药树而取,无慢怯等分别变异,亦因智慧现证真实。又由慧故,能观生死涅槃所有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净。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令心调伏则邪行众苦,无能夺转。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极升进。又住真实静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故净施等五法以慧为依”。

  ⑤犹如意识,能于, 眼等五根之境,分别德失而为进止:眼等五根,意识为主,有此为主,才能分别五根之境,了其德失,而后知德则进,知失则止。

  ⑥吉祥勇:马鸣菩萨。

  ⑦施信等德:施等六度,信等五根诸功德。

  ⑧无慢怯:无自矜自慢之心,谓唯我能施;亦无自怯自弱之心,谓我不能。(《略论释》八一一页择义)

  ⑨生死所有衰损:指凡夫言。

  ⑩涅槃所有衰损:指小乘言,小乘虽断生死流,而住于清净寂灭等持,不能成佛,断所知障,徧所知境,普利众生。(《略论释》八一二页择义)

  又住真实静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略论释》(八一二页):“菩萨以智慧,依教依理了别真实义谛而一心专注,乃能得真实空性定,而得殊胜安乐(最胜喜乐)。”

  胜解:希求发愿。

  持戒非自利,何况为三有:“具有智慧的行者,能看出三有犹如牢狱,发愿将一切有情度脱世间,这样的智者持戒不为自利,求世间区区幸福,这就更不用说了。”(摘自《广论译释》)

  怨敌:指瞋恚。

  堪多业差别:堪任多种事业。

  唯勤堕苦边,有慧成大利:《略论释》(八一二页):“唯依精进,事倍功半。若以慧助精进,能得大利。”

  诸已趣歧途:无离智慧依止正理,而行持歪理邪说之行者。

  

  ①又二功德似有相违,由是慧故能令无违。譬如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随欲尘迁转,是由具足慧臣之力。②如是虽生猛利慈心,见诸有情极可悦意,然无少分贪欲和杂染,见有情苦,虽生恒常猛利难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于所缘全无散动。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于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力均之障。如云:「菩萨具王位,③根境如天物,性不变非理,是慧臣德力。慈心纯利他,然无贪熏染,悲不忍他苦,不忧懈低劣。虽喜无散动,舍不弃利他,诸德所治品,由慧灭故妙。」又如《赞应赞》云:「④不弃舍法性,亦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于此法性获大定解而不弃舍,然与世俗内外因缘各别生果,所获定解无违随顺。又诸余人认为极相违事,然具慧者皆能随顺令无所违。如前论云:「⑤若开若遮止,佛语或有定,或是不决定,然皆不相违。」谓大小乘及⑥经咒中,见有众多开遮不同,若以一人双修二事,寻求无边经论密意时,诸愚无慧虽觉相违,然诸智者实见无违,亦是慧之所作。如是无慧觉为相违,及有慧者见不相违事虽有无边,然二谛建立及经论中互相开遮众多不同,以慧分辨意趣无违,即是智慧无上功德。一切功德皆从慧生者,如云:「世间圆满从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胜力,一切无等最胜事,及余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⑦世间艺术及胜藏,所有⑧如眼诸经典,⑨救护觉慧及咒等,种种建立法差别。众多异门⑩解脱门,彼彼利益世间相,大力佛子所显示,此等皆从慧力生。」

  

  ①又二功德似有相违:《略论释》(八一二页):“又凡见相违者,皆由无慧所致。如具慧,则不见其相违而转成道用。例如:四洲转轮圣王,五欲尘福报,无慧则为欲尘所转,不见清净功德。如具慧,则不惟不为欲尘所转,而反以欲尘为道用。盖具慧则见欲尘无自性、无意义、不可贪着,如臣于主,随时谏诤,故不为所转。若具慧更进一层,则能以欲尘为成佛道用,故不见其相违。”

  『常人功德与烦恼俱,菩萨功德不与烦恼俱。』(详《略论释》四无量心一段文)

  ②如是虽生猛利慈心……灭除此等力均之障:慧除四无量心力均之障:慈中无贪着,无小分贪欲或杂染。悲中无懈废,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喜中无散乱心,于所缘全无所动。舍中无漠视,于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略论释》八一三页择义)力均:力量等同。

  ③根境如天物:五根对五境,妙欲如天界物。

  ④不弃舍法性,亦随顺世俗:谓二谛圆融。法性:即空性。

  ⑤若开若遮止,佛语或有定,或是不决定,然皆不相违:《略论释》(八一四页):“佛语有开(许作)、有遮(不许作),有应行(非作不可)三类。所谓有定或不定者,指遮中有开,或开中有遮而言。若不具慧,则不知其实不相违。”(详见《略论释》)

  ⑥经咒:显密二乘。

  ⑦世间艺术:六十四种技艺。

  ⑧如眼诸经典:诸经典引导学人取舍善恶,引趋解脱,如眼目。

  ⑨救护:救护病、魔。觉慧:知取舍。咒:息增怀伏。

  ⑩解脱门:三解脱门、八解脱。

  

  无慧过患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