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81

  ..續本文上一頁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一靜慮自性,二修彼方便,叁靜慮差別,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如①《菩薩地》雲:「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②《入行論》雲:「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①《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叁,《披尋記》(二四八六頁)。

  ②《入行論》雲:“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入行論·靜慮品》卷八。意,即心。

  

  第二修彼方便。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第叁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就品有叁,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叁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隨修何善叁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余如前說。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爲諸行依而正修習,則于無漏靜慮,爲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舍,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叁摩地。若不爾者,恒違學處罪所染著,于余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若能學者,即于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于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分五:一慧之自性,二生慧方便,叁慧之差別,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慧謂于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如①《菩薩地》雲:「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叁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②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

  

  ①《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叁,《披尋記》(二四九四頁)。

  ②慧之自性:對一切法,善能差別其功德過失。詳言之,對叁性法,依教依理分別思惟,對于爲功德,爲過失,最後生起決定心,爲智慧體性。(《略論釋》八O八頁擇義)

  

  第二生慧方便。謂當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過失,其有無通達如實無我性慧之功德過失,毗缽舍那時茲當廣說。今當略說所余德失,先說功德,此中慧是現後一切功德根本者,如龍猛菩薩雲:「①慧爲見不見,一切功德本,爲辨此二故,應當攝受慧。②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攝頌》雲:「③若時爲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于余功德皆須慧者,譬如妙金所作莊嚴雖已殊妙,若更嵌飾帝青等寶,尤爲可意。如是從施乃至靜慮,五種金莊嚴具,若以揀擇理非理慧钿寶嵌飾,更爲希有。④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⑤猶如意識,能于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爲進止。如⑥吉祥勇雲:「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諸金莊嚴,嵌寶尤光顯。慧于彼彼義,增廣功德力,如根于自境,由意顯其力。」如是信等根中以慧爲主,若有慧主,則善了知⑦施信等德,悭等過失。次乃善巧盡諸煩惱,增長功德所有方便。如雲:「信等根中慧爲主,如余根中須意識,有此爲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斷煩惱。」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如從藥樹而取,⑧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亦因智慧現證真實。又由慧故,能觀⑨生死⑩涅槃所有衰損,爲利他故,修學屍羅能令戒淨。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令心調伏則邪行衆苦,無能奪轉。由慧善知爲應精進事,即勤修彼道極升進。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爲依,如雲:「菩薩開慧眼,雖施自身肉,如從藥樹取,無別無高下。」又雲:「慧見叁有獄,勝解度世間,持戒非自利,何況爲叁有。」又雲:「慧者有忍德,怨敵莫能害;如調伏象王,堪多業差別,唯勤墮苦邊,有慧成大利。」又雲:「諸已趣歧途,集過重罪染,惡人豈能成,靜慮妙喜樂。」

  

  ①慧爲見不見:《略論釋》(八一一頁):“見,謂現世功德,不見,謂二世功德。又見,爲現量功德,不見,爲比量功德。”

  ②明是求法義,及大解脫本:智慧是求今生一切安樂諸法,和來世人天圓滿果報(增上生),及大解脫(決定勝)之本源。

  ③若時爲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略論釋》(八一一頁):“菩薩持諸度,皆由持慧度,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

  ④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淨故:即指下文“又諸菩薩將自身肉施諸求者,如從藥樹而取,無慢怯等分別變異,亦因智慧現證真實。又由慧故,能觀生死涅槃所有衰損,爲利他故,修學屍羅能令戒淨。由慧通達忍與不忍功德過失,令心調伏則邪行衆苦,無能奪轉。由慧善知爲應精進事,即勤修彼道極升進。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爲依”。

  ⑤猶如意識,能于, 眼等五根之境,分別德失而爲進止:眼等五根,意識爲主,有此爲主,才能分別五根之境,了其德失,而後知德則進,知失則止。

  ⑥吉祥勇:馬鳴菩薩。

  ⑦施信等德:施等六度,信等五根諸功德。

  ⑧無慢怯:無自矜自慢之心,謂唯我能施;亦無自怯自弱之心,謂我不能。(《略論釋》八一一頁擇義)

  ⑨生死所有衰損:指凡夫言。

  ⑩涅槃所有衰損:指小乘言,小乘雖斷生死流,而住于清淨寂滅等持,不能成佛,斷所知障,徧所知境,普利衆生。(《略論釋》八一二頁擇義)

  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發:《略論釋》(八一二頁):“菩薩以智慧,依教依理了別真實義谛而一心專注,乃能得真實空性定,而得殊勝安樂(最勝喜樂)。”

  勝解:希求發願。

  持戒非自利,何況爲叁有:“具有智慧的行者,能看出叁有猶如牢獄,發願將一切有情度脫世間,這樣的智者持戒不爲自利,求世間區區幸福,這就更不用說了。”(摘自《廣論譯釋》)

  怨敵:指瞋恚。

  堪多業差別:堪任多種事業。

  唯勤墮苦邊,有慧成大利:《略論釋》(八一二頁):“唯依精進,事倍功半。若以慧助精進,能得大利。”

  諸已趣歧途:無離智慧依止正理,而行持歪理邪說之行者。

  

  ①又二功德似有相違,由是慧故能令無違。譬如菩薩作轉輪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隨欲塵遷轉,是由具足慧臣之力。②如是雖生猛利慈心,見諸有情極可悅意,然無少分貪欲和雜染,見有情苦,雖生恒常猛利難忍大悲,然無懈怠憂惱蔽覆不樂善行。又雖具足歡喜無量,心于所緣全無散動。又雖具足大平等舍,然于衆生所有義利刹那不舍。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滅除此等力均之障。如雲:「菩薩具王位,③根境如天物,性不變非理,是慧臣德力。慈心純利他,然無貪熏染,悲不忍他苦,不憂懈低劣。雖喜無散動,舍不棄利他,諸德所治品,由慧滅故妙。」又如《贊應贊》雲:「④不棄舍法性,亦隨順世俗。」謂諸相縛所執之事,雖微塵許亦不可得,于此法性獲大定解而不棄舍,然與世俗內外因緣各別生果,所獲定解無違隨順。又諸余人認爲極相違事,然具慧者皆能隨順令無所違。如前論雲:「⑤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違。」謂大小乘及⑥經咒中,見有衆多開遮不同,若以一人雙修二事,尋求無邊經論密意時,諸愚無慧雖覺相違,然諸智者實見無違,亦是慧之所作。如是無慧覺爲相違,及有慧者見不相違事雖有無邊,然二谛建立及經論中互相開遮衆多不同,以慧分辨意趣無違,即是智慧無上功德。一切功德皆從慧生者,如雲:「世間圓滿從慧生,如母育子有何奇,善逝十力超勝力,一切無等最勝事,及余一切功德聚,皆依如是慧因生。⑦世間藝術及勝藏,所有⑧如眼諸經典,⑨救護覺慧及咒等,種種建立法差別。衆多異門⑩解脫門,彼彼利益世間相,大力佛子所顯示,此等皆從慧力生。」

  

  ①又二功德似有相違:《略論釋》(八一二頁):“又凡見相違者,皆由無慧所致。如具慧,則不見其相違而轉成道用。例如:四洲轉輪聖王,五欲塵福報,無慧則爲欲塵所轉,不見清淨功德。如具慧,則不惟不爲欲塵所轉,而反以欲塵爲道用。蓋具慧則見欲塵無自性、無意義、不可貪著,如臣于主,隨時谏诤,故不爲所轉。若具慧更進一層,則能以欲塵爲成佛道用,故不見其相違。”

  『常人功德與煩惱俱,菩薩功德不與煩惱俱。』(詳《略論釋》四無量心一段文)

  ②如是雖生猛利慈心……滅除此等力均之障:慧除四無量心力均之障:慈中無貪著,無小分貪欲或雜染。悲中無懈廢,無懈怠憂惱蔽覆,不樂善行。喜中無散亂心,于所緣全無所動。舍中無漠視,于衆生所有義利,刹那不舍。(《略論釋》八一叁頁擇義)力均:力量等同。

  ③根境如天物:五根對五境,妙欲如天界物。

  ④不棄舍法性,亦隨順世俗:謂二谛圓融。法性:即空性。

  ⑤若開若遮止,佛語或有定,或是不決定,然皆不相違:《略論釋》(八一四頁):“佛語有開(許作)、有遮(不許作),有應行(非作不可)叁類。所謂有定或不定者,指遮中有開,或開中有遮而言。若不具慧,則不知其實不相違。”(詳見《略論釋》)

  ⑥經咒:顯密二乘。

  ⑦世間藝術:六十四種技藝。

  ⑧如眼諸經典:諸經典引導學人取舍善惡,引趨解脫,如眼目。

  ⑨救護:救護病、魔。覺慧:知取舍。咒:息增懷伏。

  ⑩解脫門:叁解脫門、八解脫。

  

  無慧過患中…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