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56

  ..續本文上一頁足。由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六六頁):“六處殊勝等者:《聲聞地》說: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又說: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乃至廣說。”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四頁):“性不愚鈍等者:不愚諸法性是利根,名不愚鈍。由與俱生引發二慧相應,名爲聰明。了知諸法自相及分別體,是名黠慧。于實無事不如一類起增益執,于實有事不如一類起損減執,是名不墮惡見。”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四頁):“終不教人行于放逸等者:謂如諸受欲者,樂受諸欲而無喜足,名行放逸。精妙飲食及余資身衆具,名放逸具。”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于惡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叁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四頁):“終不教人行于惡行等者:墮惡趣行,名爲惡行。毒火刀酒等物,名惡行具。”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所遇善友,終不勸舍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而複勸修下劣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所謂終不勸舍大乘,勸修二乘。勸舍修慧,勸修思慧。勸舍思慧,勸修聞慧。勸舍聞慧,勸修福業。勸舍屍羅,勸修惠施。終不勸舍如是等類增上功德,而複勸修如是等類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五頁):“終不勸舍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等者:此中信欲精進方便,即四瑜伽。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八卷九頁)受學,謂于一切所應學處。望義差別,或說增上,或說下劣,隨應當知。”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四因緣,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五頁):“于諸衆生多起悲心者:此說菩薩于諸有苦衆生,多分能起拔苦增上意樂故。”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于中恒有衆苦可得,非無衆苦。”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六頁):“于中恒有衆苦可得者:謂有八苦,名爲衆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如《決擇分》釋。(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頁)”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時見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時見自,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二種,俱遭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六頁):“隨遭一苦者:謂于八苦中除生死苦五取蘊苦,所余隨一故。或見二種俱遭大苦者:見自及他,名見二種。于八苦中生死二苦,名爲大苦;五取蘊苦,亦名大苦。諸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是大苦,無始流轉,故名長時。徧五趣有,故名種種。馳趣無礙,故名猛利。流轉相續,故名無間。”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然此菩薩依自種性,性自仁賢。”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六頁):“性自仁賢者: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于諸衆生性常慈愛,是名爲仁。遠離颦蹙等,是名爲賢。”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斷絕。”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六頁):“依四境處者:謂如前說,見他見自或見自他或見二種所遭苦事,能爲所緣生起悲心,故名境處。”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四因緣,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先起悲心,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尚無怯畏,何況小苦。”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七頁):“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阙生死大苦者:此中無阙,謂諸菩薩依受生願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下從欲界人中,上至色究竟天徧受生故。難行苦行者:謂諸菩薩波羅蜜多及四攝事,各有叁種難行之相,是名難行。如下廣釋。又諸菩薩爲求菩提,心能忍受一切事苦,此有八別: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叁、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如《忍品》釋。(陵本四十二卷八頁)”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七頁):“性自勇健堪忍有力者:于難行事勇決樂爲,不生懈怠,是名勇健。衆苦現前,思擇忍受,是名堪忍。心無怯弱,亦無畏憚,故名有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性自聰敏,能正思惟,具思擇力,當知是名第二因緣。”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八頁):“性自聰敏等者:成俱生慧,名性聰敏。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是名能正思惟。徧于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是名具思擇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當知是名第叁因緣。”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八頁):“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者:謂于無上正等菩提所應得義,成就淨信,具多勝解,謂我堪任,定當能得故。如《力種性品》說。(陵本叁十八卷七頁)”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又諸菩薩于諸衆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當知是名第四因緣。”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八頁):“于諸衆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者:謂若見聞有苦衆生,爲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于彼衆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衆苦故。”

  ②種姓圓滿:即《瑜伽師地論》:“種性具足”。

  

  叁①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一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二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贊美而能發心,是名叁因力,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四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爲惡濁,現于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爲希少。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爲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①從四力發心者:《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叁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八頁):“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者:如四緣中除第一二,及四因中除其第二,所余緣因,皆自力攝。即彼所除,是他力攝。夙習相應,是名因力。現法修習,是加行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贊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睹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叁初發心力。又諸菩薩于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九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者:善士、即善友之異名。雲何善友?雲何親近?如《供養親近無量品》釋。(陵本四十四卷六頁)聽聞正法、谛思惟等,如《力種性品》釋。(陵本叁十八卷十五頁)此中等言,等取于法正修應知。長時修習種種善法者:謂由身語意積集諸善,有多差別,故名種種。如《戒品》釋。(陵本四十卷叁頁)”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披尋記》卷叁十五(二OOO頁):“依上總別四緣四因乃至堅固無動者:謂發心時,四緣四因,總略宣說,唯有爾所,是名爲總。差別宣說,隨一所顯,是名爲別。堅、謂堅牢,不可摧伏故。固、謂深固,不可傾拔故。言無動者,定趣大菩提故。”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何等爲四?一種性不具,二惡友所攝,叁于諸衆生悲心微薄,四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如是四種心退因緣,與上發心四因相違,廣辯其相,如前應知。”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①七種因果教授,二②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①七種因果教授:七種因果修法,源出《大般若經》、《現觀莊嚴論》,經月稱論師(《四百論釋》)、月居士、蓮花戒《修次》開演而成言教。

  ②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即自他相換修法,源出《華嚴經》、《大方廣經》及龍樹《寶鬘論》,經寂天菩薩于《入行論》中開演而成言教。(不屬深觀、廣行,而屬大力行派)。此二種修法,皆傳于金洲大師,又傳于阿底峽尊者。

  

  七因果者,謂①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爲七種。

  

  ①正等覺菩提心:大菩提心。

  

  此中分二: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有叁。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爲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衆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