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55

  ..续本文上一页

  《入行论广解》:“此发心者,是以闻思慧杵,善搅契经正法广大乳海,而出之精华,能生酥酪精汁,具足生一切利益之美味与大力,故咸应于此致力也。”

  ⑦若有了解:若要了解。

  ⑧刈:音“YŒ,艺”。

  ⑨《入行论》:《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⑩大菩提心:圆满菩提心。

  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语出《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汉译《入行论》:“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刹那能焚诸罪尽无余。”

  《入行论广解》:“发心摧罪具大能力,如劫尽火,初禅以下诸器世间悉能焚毁,若发心者,于诸应堕地狱重罪,一刹那间,定能焚毁故。定受之业,彼尚能摧,况不定业。”

  又云:见《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成无量功德:指佛果。

  又云:见《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入行论广解》:“不为菩提心所摄持之诸余善法,犹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尽。”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发起之量,四仪轨受法。

  ①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一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②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二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三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四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由何缘者,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第二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又此发心,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又于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又③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又说④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之数。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⑤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①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当知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八八页):“四缘四因四力者:建立义是缘义,顺益义是因义。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五卷十二页)即于如是诸因缘中,若令发心坚固不动,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即此因缘,转名为力。”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四缘?谓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见诸佛及诸菩萨,有不思议甚奇希有神变威力。”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八九页):“有不思议甚奇希有神变威力者:神变有三种:谓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如《威力品》释。(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页)如是神变,由成所作,名不思议。《决择分》说:谓如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思议。(陵本七十四卷十页)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胜于其余,胜诸世间同意所许,故名甚奇希有。”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从可信闻如是事。既见闻已便作是念:无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见所闻不可思议神变威力。”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八九页):“令安住者及修行者者:此说诸佛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名安住者。善修心故,名修行者。”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此见闻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虽不见闻如前所说神变威力,而闻宣说依于无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萨藏教,闻已深信。”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O页):“微妙正法菩萨藏教者:谓于十二分教中方广一分,唯菩萨藏。即于是中宣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无上菩提微妙正法。闻已深信者:谓诸菩萨具多胜解,于真实义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七页)”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闻正法及与深信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二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虽不听闻如上正法,而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萨藏法久住于世,能灭无量众生大苦,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菩提心;为灭无量众生大苦。”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O页):“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者:谓十二分教方广一分,及所余分菩萨藏摄者,是名一切菩萨藏法。若诸有情世间由见浊故,有情多分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义,故说正法将欲灭没。能灭无量众生大苦者:谓如《能断金刚般若经》说:“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如是一切,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说菩萨要依菩萨藏法,得微妙智,方能成办如是不思议事,是故说言能灭无量众生大苦。”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为护持菩萨藏法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虽不观见正法欲灭,而于末劫末世末时,见诸浊恶众生身心,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谓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粗重、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一页):“末劫末世末时者:谓于尔时正法欲隐,是名末时。于是时中,为显诸行生灭,三世差别,是名末世。若复为显彼时久远,假设譬喻计算数量差别,是名末劫。当知此中时是总称,世是其位,劫是其数,如是差别。诸浊恶者:略有五种: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如《菩提分品》释。(陵本四十四卷十八页)于尔所时,一切有情多造恶业,多受恶果,故名为恶。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者:谓诸众生身心为随烦恼之所恼乱有其十相,非谓十种随烦恼也。又复随烦恼名,通说一切本随烦恼。《集论》中说: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集论》四卷十二页)又烦恼差别有其多种,倒染心故,名随烦恼。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八卷六页)谓多愚痴等者:痴不善根,愚所知事,故名愚痴。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望他不耻,名无惭愧。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由可爱事若变坏时,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此拊膺,故名为苦。身心刚强,不安稳性,无堪能性,故名粗重。此有十八品类差别,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九卷二页)能令身心不寂静转,故名烦恼。由非法行不平等行现在前故,故名恶行。不修诸善,不护诸恶,故名放逸。躭着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故名懈怠。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四圣谛生不顺解,故名不信。”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浊恶世,于今正起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能发下劣声闻独觉菩提心者,尚难可得,况于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我当应发大菩提心,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学于我起菩提愿。由见末劫难得发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缘。”

  ②所住:所安住。所修:所修行。

  ③前所说初二发心……名曰发心:此为第一,自利欲成佛。

  ④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此为第二,利他令成佛。

  ⑤又此亦非弃舍利他……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略论释》(六二一页):“以发心必须具足自他二利,单缘自利发心固不圆满,单缘利他发心亦不圆满,须缘自他二利,且不自满足,乃为真实圆满发心,此即发心之定量。又对治自利满足之过,当观佛功德,对治缘他满足之过,当观慈与悲。求无边自利,当证佛法身;求无边利他,当证报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无边而发心,即为具足性相。”

  

  二①从四因发心者。谓一②种姓圆满,二善友摄受,三悲愍有情,而四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①从四因发心者:《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四因?谓诸菩萨种性具足,是名第一初发心因。又诸菩萨赖佛菩萨善友摄受,是名第二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当知是名种性具…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