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56

  ..续本文上一页足。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具足。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不堕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六六页):“六处殊胜等者:《声闻地》说: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又说: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乃至广说。”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四页):“性不愚钝等者:不愚诸法性是利根,名不愚钝。由与俱生引发二慧相应,名为聪明。了知诸法自相及分别体,是名黠慧。于实无事不如一类起增益执,于实有事不如一类起损减执,是名不堕恶见。”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与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四页):“终不教人行于放逸等者:谓如诸受欲者,乐受诸欲而无喜足,名行放逸。精妙饮食及余资身众具,名放逸具。”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恶行,亦不授与诸恶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四页):“终不教人行于恶行等者:堕恶趣行,名为恶行。毒火刀酒等物,名恶行具。”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所谓终不劝舍大乘,劝修二乘。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惠施。终不劝舍如是等类增上功德,而复劝修如是等类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五页):“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等者:此中信欲精进方便,即四瑜伽。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八卷九页)受学,谓于一切所应学处。望义差别,或说增上,或说下劣,随应当知。”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谓诸菩萨,虽有十方无量无边无苦世界,而生有苦诸世界中。”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五页):“于诸众生多起悲心者:此说菩萨于诸有苦众生,多分能起拔苦增上意乐故。”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于中恒有众苦可得,非无众苦。”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页):“于中恒有众苦可得者:谓有八苦,名为众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如《决择分》释。(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时见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时见自,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自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二种,俱遭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触对逼切。”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页):“随遭一苦者:谓于八苦中除生死苦五取蕴苦,所余随一故。或见二种俱遭大苦者:见自及他,名见二种。于八苦中生死二苦,名为大苦;五取蕴苦,亦名大苦。诸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是大苦,无始流转,故名长时。徧五趣有,故名种种。驰趣无碍,故名猛利。流转相续,故名无间。”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然此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页):“性自仁贤者: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是名为仁。远离颦蹙等,是名为贤。”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依四境处,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断绝。”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六页):“依四境处者:谓如前说,见他见自或见自他或见二种所遭苦事,能为所缘生起悲心,故名境处。”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由四因缘,当知菩萨于诸众生先起悲心,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尚无怯畏,何况小苦。”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七页):“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阙生死大苦者:此中无阙,谓诸菩萨依受生愿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下从欲界人中,上至色究竟天徧受生故。难行苦行者:谓诸菩萨波罗蜜多及四摄事,各有三种难行之相,是名难行。如下广释。又诸菩萨为求菩提,心能忍受一切事苦,此有八别:一、依止处苦,二、世法处苦,三、威仪处苦,四、摄法处苦,五、乞行处苦,六、勤劬处苦,七、利他处苦,八、所作处苦。如《忍品》释。(陵本四十二卷八页)”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谓诸菩萨性自勇健,堪忍有力,当知是名第一因缘。”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七页):“性自勇健堪忍有力者:于难行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是名勇健。众苦现前,思择忍受,是名堪忍。心无怯弱,亦无畏惮,故名有力。”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性自聪敏,能正思惟,具思择力,当知是名第二因缘。”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页):“性自聪敏等者:成俱生慧,名性聪敏。能入一切明处境界,是名能正思惟。徧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是名具思择力。”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净信解,当知是名第三因缘。”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页):“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净信解者:谓于无上正等菩提所应得义,成就净信,具多胜解,谓我堪任,定当能得故。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七页)”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又诸菩萨于诸众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当知是名第四因缘。”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页):“于诸众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者:谓若见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故。”

  ②种姓圆满:即《瑜伽师地论》:“种性具足”。

  

  三①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一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二他力,昔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三因力,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四加行力,依此四力而发其心。《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至诚发心极为希少。当依善士听大乘藏,谛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劝,非随他转,非为仿效其规式等,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①从四力发心者:《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八页):“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者:如四缘中除第一二,及四因中除其第二,所余缘因,皆自力摄。即彼所除,是他力摄。夙习相应,是名因力。现法修习,是加行力。”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初发心力。又诸菩萨,由他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又诸菩萨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暂得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美,即能速疾发菩提心。况睹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又诸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披寻记》卷三十五(一九九九页):“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者:善士、即善友之异名。云何善友?云何亲近?如《供养亲近无量品》释。(陵本四十四卷六页)听闻正法、谛思惟等,如《力种性品》释。(陵本三十八卷十五页)此中等言,等取于法正修应知。长时修习种种善法者:谓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有多差别,故名种种。如《戒品》释。(陵本四十卷三页)”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若诸菩萨依上总别四缘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坚固无动。”

  《披寻记》卷三十五(二OOO页):“依上总别四缘四因乃至坚固无动者:谓发心时,四缘四因,总略宣说,唯有尔所,是名为总。差别宣说,随一所显,是名为别。坚、谓坚牢,不可摧伏故。固、谓深固,不可倾拔故。言无动者,定趣大菩提故。”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不坚不固,亦非无动。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何等为四?一种性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如是四种心退因缘,与上发心四因相违,广辩其相,如前应知。”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所传来者现分二种:一修①七种因果教授,二②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①七种因果教授:七种因果修法,源出《大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经月称论师(《四百论释》)、月居士、莲花戒《修次》开演而成言教。

  ②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即自他相换修法,源出《华严经》、《大方广经》及龙树《宝鬘论》,经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开演而成言教。(不属深观、广行,而属大力行派)。此二种修法,皆传于金洲大师,又传于阿底峡尊者。

  

  七因果者,谓①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①正等觉菩提心:大菩提心。

  

  此中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如次正修。 初中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息…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