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廣解》:“此發心者,是以聞思慧杵,善攪契經正法廣大乳海,而出之精華,能生酥酪精汁,具足生一切利益之美味與大力,故鹹應于此致力也。”
⑦若有了解:若要了解。
⑧刈:音“YŒ,藝”。
⑨《入行論》:《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⑩大菩提心:圓滿菩提心。
又雲“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燒毀諸罪惡。”:語出《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漢譯《入行論》:“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刹那能焚諸罪盡無余。”
《入行論廣解》:“發心摧罪具大能力,如劫盡火,初禅以下諸器世間悉能焚毀,若發心者,于諸應墮地獄重罪,一刹那間,定能焚毀故。定受之業,彼尚能摧,況不定業。”
又雲:見《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成無量功德:指佛果。
又雲:見《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入行論廣解》:“不爲菩提心所攝持之諸余善法,猶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盡。”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叁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①初中有叁,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一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②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二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于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叁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爲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四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雖于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于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余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爲四種。發心之理,論說于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于此德發欲證心。第叁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于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爲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于佛所發欲得心。又此發心,由于菩提發欲得心而爲建立,非就所爲而爲安立。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則于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于辦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于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執唯寂滅爲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余法能遮彼故。又于自利執唯寂滅爲足之心,非不須遮,以于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又此雖脫叁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雲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爲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又③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余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④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于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⑤又此亦非棄舍利他,亦須爲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①初中有叁,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八八頁):“四緣四因四力者:建立義是緣義,順益義是因義。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五卷十二頁)即于如是諸因緣中,若令發心堅固不動,有勝堪能不可屈伏,即此因緣,轉名爲力。”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四緣?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八九頁):“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者:神變有叁種:謂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如《威力品》釋。(陵本叁十七卷十九頁)如是神變,由成所作,名不思議。《決擇分》說:謂如是如是如來,同界同智,勢力勇猛,住無漏界,依此轉依,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如是不可思議。(陵本七十四卷十頁)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勝于其余,勝諸世間同意所許,故名甚奇希有。”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八九頁):“令安住者及修行者者:此說諸佛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名安住者。善修心故,名修行者。”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此見聞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于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聞已深信。”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O頁):“微妙正法菩薩藏教者:謂于十二分教中方廣一分,唯菩薩藏。即于是中宣說一切諸菩薩道,爲令修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無上菩提微妙正法。聞已深信者:謂諸菩薩具多勝解,于真實義勝解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爲先決定喜樂。如《力種性品》說。(陵本叁十八卷七頁)”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聽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于世,能滅無量衆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爲滅無量衆生大苦。”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O頁):“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者:謂十二分教方廣一分,及所余分菩薩藏攝者,是名一切菩薩藏法。若諸有情世間由見濁故,有情多分造立衆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故說正法將欲滅沒。能滅無量衆生大苦者:謂如《能斷金剛般若經》說:“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此說菩薩要依菩薩藏法,得微妙智,方能成辦如是不思議事,是故說言能滅無量衆生大苦。”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由爲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叁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于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愧、多諸悭嫉、多諸憂苦、多諸粗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
《披尋記》卷叁十五(一九九一頁):“末劫末世末時者:謂于爾時正法欲隱,是名末時。于是時中,爲顯諸行生滅,叁世差別,是名末世。若複爲顯彼時久遠,假設譬喻計算數量差別,是名末劫。當知此中時是總稱,世是其位,劫是其數,如是差別。諸濁惡者:略有五種: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叁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菩提分品》釋。(陵本四十四卷十八頁)于爾所時,一切有情多造惡業,多受惡果,故名爲惡。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者:謂諸衆生身心爲隨煩惱之所惱亂有其十相,非謂十種隨煩惱也。又複隨煩惱名,通說一切本隨煩惱。《集論》中說: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集論》四卷十二頁)又煩惱差別有其多種,倒染心故,名隨煩惱。如《有尋有伺地》釋。(陵本八卷六頁)謂多愚癡等者:癡不善根,愚所知事,故名愚癡。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望他不恥,名無慚愧。于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爲悭。心懷染汙,不喜他榮,故名爲嫉。由可愛事若變壞時,內懷冤結,故名爲憂。因此拊膺,故名爲苦。身心剛強,不安穩性,無堪能性,故名粗重。此有十八品類差別,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九卷二頁)能令身心不寂靜轉,故名煩惱。由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故名惡行。不修諸善,不護諸惡,故名放逸。躭著睡眠偃臥爲樂,晝夜唐捐舍衆善品,故名懈怠。于佛法僧心不清淨,于四聖谛生不順解,故名不信。”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于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于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②所住:所安住。所修:所修行。
③前所說初二發心……名曰發心:此爲第一,自利欲成佛。
④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此爲第二,利他令成佛。
⑤又此亦非棄舍利他……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略論釋》(六二一頁):“以發心必須具足自他二利,單緣自利發心固不圓滿,單緣利他發心亦不圓滿,須緣自他二利,且不自滿足,乃爲真實圓滿發心,此即發心之定量。又對治自利滿足之過,當觀佛功德,對治緣他滿足之過,當觀慈與悲。求無邊自利,當證佛法身;求無邊利他,當證報化二身;如是合自他二利無邊而發心,即爲具足性相。”
二①從四因發心者。謂一②種姓圓滿,二善友攝受,叁悲愍有情,而四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①從四因發心者:《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四因?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是名第叁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性具…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