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50

  ..續本文上一頁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①共住:與佛共住,相近而住。

  ②近住:附近分開住者。

  ③又爲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摩揭陀國 影勝王爲仙道大王寄佛像時。

  ④住對面念:對著佛像,住如法作意相應憶念,不隨黑法,隨念白法。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舍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①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論釋》雲:「處于無常熾然大火叁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雲:「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①此:與明相應心。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則于集谛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若如是者,則于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複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衆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雲大乘,①亦唯隨言知名而已。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爲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①亦唯隨言知名而已:口說大乘,亦唯隨言說其名詞而已。

  

  第叁除遣此中邪分別者。若作是雲:若于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于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于小乘中可名爲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不可思議秘密經》雲:「諸菩薩者,爲欲成熟攝受有情,于生死中見大勝利,非于涅槃見如是利。」又雲:「若諸菩薩,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又雲:「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徧攝受無量生死。」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于惑業增上力故,漂流叁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爲利衆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衆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于廣大行勤發精進,于生死中不應厭離。如是月稱論師亦雲:「衆生衆苦無余盡至,盡生死邊,刹那刹那①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衆生衆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衆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爲證此故,引彼諸經。

  

  ①種種異相:不同方式。

  又于叁有見爲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于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故不厭患叁有之義,是于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于此事而發歡喜。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衆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雲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等增上,于叁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①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②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故見叁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叁有者,是爲希有。若見叁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雲我等不舍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爲喜。《中觀心論》亦雲:「③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④具禁行,而安住叁有。」又⑤《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由見如是無邊衆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雲于生死不稍厭患,極爲相違。若于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爲利他故入叁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月稱論師于彼《釋》中亦詳明之,如雲:「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爲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刍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于長夜流轉生死,不爲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爲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爲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衆生故,安忍躍入。無上密咒亦須此理,如聖天《攝行炬論》雲:「以此次第,應當趣入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徧舍一切⑦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①若有菩薩律儀:若受有菩薩律儀。

  ②犯一惡作:障戒九中第七:“不樂涅槃。”

  ③見過故非有:見叁有過失故,不樂住而極厭離。

  ④具禁行:具菩薩戒,不同聲聞處。

  ⑤《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

  ⑥極無戲論行:與法我不相應之一切。

  《瑜伽師地論》卷十叁:“雲何戲論,謂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

  《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一:“當知此中能引無義思惟分別,所發語言,名爲戲論。”

  ⑦猥雜:《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雲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衆共相雜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心懷憎惡,于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于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余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親戚,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故說名親裏尋思。心懷染汙,攀緣國土,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自義,推托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余如前說,是名輕懱相應尋思。心懷染汙,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如室利勝逝友雲:「沈溺叁有流,苦海①無邊底,②喜掉無厭畏,③何物在我心。貧難求、④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恒熾然火,覺樂甯非狂。」又雲:「噫,世⑤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⑥汝心豈金剛。」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如《七童女因緣論》雲:「見住世⑦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衆生,苦火徧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依正世間,刹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爲風所動。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又見五趣,熾然叁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舍叁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面稀貴,于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饑餓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無炒面給以生蔓菁,雲我不要此,次給以幹蔓菁亦雲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雲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雲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雲。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雲: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⑧發嘔吐心。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如⑨《親友書》雲:「生死如是故當知,生于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此複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⑩圓滿無謬之道。

  

  ①無邊底:無邊,顯廣;無底,顯深。

  ②喜:歡喜。掉:散逸。

  ③何物在我心:何物蒙蔽我心。

  ④護:守護。壞:破壞。離,別離。

  ⑤具眼盲:具眼而盲。

  ⑥汝心豈金剛:汝心如金剛,堅硬難調,了不動心。

  ⑦動搖:無常、虛诳。

  ⑧發嘔吐心:厭惡至極,如修不淨觀者。

  ⑨“《親友書》雲”一段文:“非一”:多種。“苦害器”:生于生死輪回之中,是受多種苦痛之器,又是一切損害之根本。

  唐譯《親友書·別說慧學·輪回之根斷除》:“如是漂流生死處,天人畜及阿蘇羅,下賤業生衆苦器,鬼趣兼投捺落迦。”

  ⑩圓滿:顯量。無謬:顯質。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今初

  如①《親友書》雲:「②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爲騃啞,長壽天。隨于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勵力斷生死。」是須于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大瑜伽師雲:「③現是從畜分出之時。」博朵瓦雲:「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此複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衆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爲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此中道理當略宣說,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衆苦艱辛,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本生論》雲:「于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于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是故執持衆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即前論雲:「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④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⑤自愛誰住家。」又雲:「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①《親友書》:《親友書·別說慧學·厭棄今世》。

  ②執邪倒見,及旁生……故當勵力斷生死:參閱《廣論》卷二(本書一叁叁頁)。

  ③現是從畜分出之時:《廣論》卷二(本書一叁八頁):“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

  ④法業極寂靜:《略論釋》(五八四頁):“法務寂靜,家務猛暴。”

  ⑤自愛:自愛者。

  

  複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于遠離處淨自煩惱,①爲他供處,如《七童女因緣論》雲:「願②剃除發已,守持糞掃衣,樂住③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轭木許,手執瓦…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