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42

  ..續本文上一頁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③由有生、住、增長(之)煩惱種子。

  ④不如欲自在而轉:隨煩惱轉故。

  ⑤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法爾離別之死。

  ⑥如是生時,衆苦俱生,粗重俱生,生複能引衰老病等,煩惱死亡:此中分配生苦五種:“一、衆苦俱生,二、煩惱俱生,叁、增長老病死等無量衆苦,四、謂諸煩惱由種種門逼惱身心,五、謂一切生,最後邊際,鹹不出死,此非所欲,複能令唯受衆苦。”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如《弟子書》雲:「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徧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此諸文義,如《入胎經》雲:「無量不淨周徧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鏁穴孔,複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于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母食食時,以①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爲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爲資長,漸成②羯羅藍、頞部陀、閉屍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③生臭變臭猛暴黑暗,不淨坑中上下遊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爲資養。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徧炙極徧煎炙,燒熱徧熱極徧燒熱,燒然徧然極徧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如如其母轉動,徧動極徧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爲喻,極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幹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④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摽。

  ①二齒鬘:二排牙齒。

  ②胎內五位爲:⑴羯羅藍(凝滑),⑵頞部陀(疱,如酪),⑶閉屍(柔肉),⑷健南(略堅肉),⑸缽羅奢佉(支分相現,手足微動)。

  《瑜伽師地論》卷二:胎藏八位,加發毛爪位(發毛爪現),根位(眼等根生),形位(彼所依處,分明顯現)。

  ③生臭:本來臭。變臭:時間久更臭。

  ④若行欲行:經作“若母行欲”。

  

  從胎産時及産出時,所有衆苦,亦如《弟子書》雲:「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舍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①變吐宿念舍。」此諸文義,如《入胎經》雲:「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暗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徧迫周徧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徧粘其身,由幹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髒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産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②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又說③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癞人徧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又産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後,須殷重修。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①變吐:嘔吐。宿念舍:宿念全忘。

  ②如割塗灰:藏文原意“瘡口上塗以具有猛觸之液物”。《入胎經》:譬如幼小男女,以利刀削破皮肉,撒灰于上。

  ③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癞人徧身潰爛,加諸鞭撻:初生時墮入手內,在衣裏,置搖車中,床席上,懷抱中,如牛剝皮後,被各種蟲所食,及如以鹽水洗癞人徧身潰爛,加諸鞭撻。

  

  思惟老苦分五。一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①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二氣力衰退者,謂于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叁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四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五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于死。應當數數思惟此等。《廣大遊戲經》中亦雲:「由老令老壞少壯,②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③朽屋畏,能仁快說④老出離。諸男女衆由老枯,如猛風摧⑤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⑥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⑦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慬哦瓦雲:「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迦瑪瓦雲:「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①砧:音“真”。

  ②猶如大樹被雷擊:雷擊喻衰損。

  ③朽屋畏:如居朽屋,畏其倒塌。

  ④老出離:解脫老苦之法。

  ⑤娑羅林:質脆易折藤樹林。

  ⑥譬如士夫陷淤泥:如勇士陷于淤泥,無能爲力。

  ⑦作毀訾:成衆人毀訾對象。

  

  思惟病苦分五。一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幹枯等。二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①水等諸界,②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叁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雲:諸可意境于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四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五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于此等審細思惟。《廣大遊戲經》雲:「多百種病及病苦,③如人逐鹿逼衆生,當觀老病壞衆生,惟願速說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④奪光榮,如是病奪衆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衆生,作諸損惱⑤瞋諸愛,⑥周徧炎熱如空日。」

  

  ①水等諸界:四大。

  ②分不平均:四大失調,增減錯亂:失去平衡。

  ③如人逐鹿:獵人追殺。

  ④奪光榮:枯黃。

  ⑤瞋諸愛:于平時所愛悅者,因病緣故而生瞋。如平日所喜飲食,病後無能消受,反生厭憎。

  ⑥周徧炎熱如空日:晴空烈日,草木枯燋。

  

  思惟死苦分五。謂一舍離圓滿可愛財位,二舍離圓滿可愛親族,叁舍離圓滿可愛朋翼,四舍離圓滿可愛身體,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前四爲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廣大遊戲經》亦雲:「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衆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衆生,猶①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①龍金翅:龍遭金翅鳥。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謂一如遇怨敵,便生憂苦,二畏其製罰,叁怖畏惡名,遭非贊頌,四畏苦惱死,五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一令心發生憂戚,二語生愁歎,叁身生擾惱,四念彼①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五②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①功德:才德。

  ②應受用等:《瑜伽師地論》卷四雲:受用有叁,苦樂受用,飲食受用,淫欲受用。

  《披尋記》卷六十一(叁四八四頁):“應受用等有所阙故者,《本地分》說,或有所余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所行事者,謂相執持手臂髪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或抱或嗚,或相顧眄,或作余事。此中等言,等取彼彼差別應知。”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于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思惟宣說五種①取蘊總爲苦義分五。謂一是當成衆苦之器,及二依已成衆苦之器,叁是苦苦器,四是壞苦器,五是行苦器。于此諸苦當數思惟。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②能引來生以後衆苦。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爲老病等之所依止。第叁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爲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爲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于叁苦時此當詳說。若于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爲切要。發生此者,亦隨當從③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爲宣釋。如博朵瓦雲:「于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衆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于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衆苦,如是思惟。

  

  ①取蘊:爲苦之根本。見本書叁二八頁注①。

  ②能引來生以後衆苦:起煩惱造惡業故。

  ③無垢聖語:質。如量解釋:量。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于此中當思六種。其中一無定過患者,謂于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于他生中轉爲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爲子,子轉爲父。母轉爲妻,妻轉爲母等。唯是次第展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①《親友書》雲:「父轉爲子母爲妻,怨仇衆生轉爲親,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無定。」即現法中亦複展轉,互爲親怨。如《妙臂經》雲:「有時怨敵轉爲親,親愛如是亦爲怨,如是一類爲中庸,即諸中庸複爲怨,如是亦複爲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于親當止愛分別,于心善法安樂住。」如是修習,破于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①“《親友書》雲”一頌:唐譯作“母或改爲婦,父乃轉成兒…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