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④昏昧想位:即細想。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舍,住無記心。彼于爾時,于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①《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①“《俱舍釋》說”一段文:《俱舍論頌疏》卷十:“死生唯舍受者,死生唯許舍受相應,苦樂明利不順死生,舍受中庸,故順死生。”
第叁從何攝暖者。①造不善者,識于所依從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舍。識最初托精血之中,即爲肉心,最後舍處即最初托。如是先從上身攝暖至心,或從下分收暖至心。②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①造不善者……最後舍處即最初托:此爲《瑜伽師地論》說法。
②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拉蔔楞寺格西:“其中雖未說,造 不善者,上分先冷,次下分冷,亦從下至心;造善業者,下分先冷,次上分冷,亦從上至心,然可推類比量而知。”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如前所說識從何舍,即于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依二種因,謂①我愛已生故,一②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二善不善業已熏習故。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俱舍》亦雲:「③爲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刹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爲尋香。」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余生,④《集論》中說容有轉改。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爲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刹那是爲生有,從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後刹那以前,是爲本有,臨終最後刹那是爲死有,此望將來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有誤解此說爲前生身形,又有見說是後形故,說叁日半爲前生形,次叁日半爲後生形。此說全無清淨依據,唯增益執,⑤《瑜伽論》說識不住故,⑥于前世身不起欲樂。故有說雲,見前世身而生憂苦,亦屬增益。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睛明夜,見己同類中有,及見自等所當生處。《入胎經》雲:「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此是顯色差別。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于何處沒,即于其處成無色蘊,堪爲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余無中有之例,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經中又說天之中有頭便向上,人之中有橫行而去,諸作惡業所有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意似通說叁惡趣者,《俱舍論》說:⑦人鬼畜叁,各如自行。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得生緣,則無決定,若仍未得則易其身,乃至七七以內而住,于此期內定得生緣,故于此後更無安住。堪依教典,悉未說有較彼更久,故說過此更能久住,不應道理。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爲彼天中有,或轉成辦人等中有,謂由余業轉變勢用,能轉中有諸種子故,余亦如是。
①我愛已生故:《瑜伽師地論》卷一:“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等見前。
《披尋記》卷一(五六頁):“自名言種及業種子,親能生二,是名因緣。然依我愛,二方得起,由是我愛名建立因。同安危義是建立義故。如是我愛,無始時來與身俱生,是名長時所習我愛。”
《瑜伽師地論》卷一:“雲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
《披尋記》卷一(五九頁):“此中我愛長時所習,先命終時,我愛不舍,中有生時,我愛續生。于其中間,無刹那斷,由是說言無間已生。”
②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披尋記》卷一(五九頁):“初戲論因,無受盡相,刹那流轉,相續無盡故。次淨不淨業因,有受盡相,生死流轉,與果有盡故。(如《攝大乘論》卷一說)即由是義說戲論因,無始時有,不說業因,隨先造作,成熟異故。”
③爲當本有形……不轉爲尋香:《俱舍論》卷九:“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同淨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久住。”(中有淩空,金剛山等所不能遮,故名無對。)
④《集論》中說容有轉改:聖者超度,勝其業力時。
《集論》卷四:“極住七日,或中夭,或時移轉,住中有中,亦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
《瑜伽師地論》卷一:“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中有種子(令)轉(變生)者,便于余類中生。”
⑤《瑜伽論》說識不住故:《瑜伽師地論》作“識已往故”。
⑥于前世身不起欲樂:《瑜伽師地論》作“先所依身已棄舍故,先我愛類不複現行”。
⑦人鬼畜叁,各如自行:《俱舍論頌疏》卷九:“人鬼傍生中有,行相還如人等。”“此上所論,據人中死還生人趣,若通余趣,行相不定。”
第五次于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于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爲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次于父母精血,①起顛倒見。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此複若當爲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瑜伽師地》是說非實,見其父母,誤于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余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于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此複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②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余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爾時識住,即名結生。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爲意識結生相續。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于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③荻稠林等中。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升于高閣宮殿等處。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叁十八,胎中圓滿一切肢節。次經四日,當即降生。如《入胎經》雲:「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爲圓滿,或複缺肢。」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
①起顛倒見:《瑜伽師地論》卷一:“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爲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爲女,彼即于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爲男,彼即于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
②即由阿賴耶識力故……爾時識住,即名結生:《瑜伽師地論》卷一:“與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識功能力故,有余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
《披尋記》卷一(七O頁):“以彼中有染愛精血,方爲阿賴耶識所依托故。于爾所時,由彼識中功能差別因增上力,有五色根及彼大種和合而生。此五色根但有功能,非已與果,故名微細。此與大種體非即識,故名爲余。複由彼識托精血力,有余身根與彼精血和合抟生。聚集生義是抟生義。如是精血與彼身根種類相似,故言同分。然爲顯此身根,能爲余眼等根之所依止,故言有根。即于此時說識已住結生相續。”抟:音“團”。
③荻:音“狄”。
若于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于當生處見有羊等。由先所習憙樂馳趣。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如是于余似那洛迦瘿鬼等中,受生亦爾。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于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①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②《俱舍論》雲:「余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①瞋當生處:《瑜伽師地論》卷一:“又于余鬼旁生人等,及欲色天衆同分中,將受生時,于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
②《俱舍論》雲:“余求香宅舍”:《俱舍論頌疏》卷九:“濕化染香處者,夫論受生,皆須起染,濕化無胎,依何起染?故說濕生染香故生。謂遠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業有勝劣,香有淨穢。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業隨善惡,處有淨穢。”
複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六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七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叁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今初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雲:「①無明如非親實等。」此亦如說②怨敵③虛诳,非唯遮無親友谛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違所對治品。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無著論師兄弟,則許④倒執實義⑤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爲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⑥上首,則同許爲覺無我慧。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⑦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