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58

  ..續本文上一頁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如②《本地分》引經說雲:「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于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爲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複非僅昔曾爲母,于未來世亦當爲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于爲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①未受此身:未受叁界五趣種種身。

  ②《本地分》:《瑜伽師地論》卷九及卷四十二。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于現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爲我母過諸數量。如是此母爲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産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甯肯自死,較其子病甯肯自病,較其子苦甯肯自苦,出于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于父等諸余親友, ,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親心,則于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于怨敵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爲先漸廣修習。

  叁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舍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于此。如《弟子書》雲:「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①易生不識而棄舍,②自脫無愧何過此。」故若棄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③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雲:「嬰兒始産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④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舍。」又雲:「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衆生孰樂舍。」《無邊功德贊》雲:「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爲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⑤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衆生。」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煩惱魔力所傷,如于重傷注硝鹽等,于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中觀心論》雲:「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⑥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不報恩擔,重于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⑦智者稱贊之處。如《龍王鼓音頌》雲:「大海及須彌,地等⑧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⑨掉,報恩及知恩,令恩⑩不失壞,智者極贊此。」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複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複望于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見爲母衆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刹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總于生死,別于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集學論》雲:「煩惱狂癡盲,于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憂事,衆生苦皆同。」此說如是觀已,不應于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①易生:轉生。

  ②自脫:但自解脫。

  ③我法:大乘佛法。

  ④依慈多勞此諸母:自始産以至成人,全靠慈母多經劬勞艱苦而臻。

  ⑤非是我之法:非是我之所求、所爲。

  ⑥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若有于宿世,曾對自己慈敬及恩益。

  ⑦智者:佛菩薩。

  ⑧非我擔:非我之重擔。

  ⑨掉:掉舉。

  ⑩不失壞:不忘失。

  此說如是觀已……然此亦合苦惱之理:此偈本意,教人不應尋求他過,如見趨險者,不見其過,惟見其可悲憫也。宗大師引之,以證衆生苦惱之理。

  

  第二正發此心分叁。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行相者,謂一念雲何令遇安樂,二惟願令其獲得安樂,叁我應令其遇諸安樂。勝利者,《叁摩地王經》雲:「徧于無邊俱胝刹,盡其無量衆供養,以此常供①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雲:「于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刍入滅定樂。設于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寶鬘論》雲:「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㈠天人皆慈愛,㈡彼等恒守護,㈢②喜樂㈣多安樂,㈤毒㈥刀不能害。㈦無勞事得成,㈧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爲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其文爲「以此金光勝鼓音,于叁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匮乏苦③苦願息滅」等。修慈次第先于親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徧于一切有情如次修習。修習道理,如于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①諸勝士:諸佛。

  ②喜樂:指心。多安樂:指身。

  ③苦願息滅:一切苦,悉願息滅。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叁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一雲何令離此苦,二願其舍離,叁我當令離。修習漸次先于親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若于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說,此極扼要。①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②若于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③修習道理、當思爲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此複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說,廣則應如④《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⑤強心力應當修學。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谛,以厭患心所見諸苦,⑥菩薩修悲思苦衆多,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此如前說趣大乘門,⑦是發心理及⑧以大悲爲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⑨所至,修余事時皆如是知。

  

  ①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略論釋》(六四四頁):“若不一一分修,遽修一切有情,貌似生起,實則一無所生。”初即緣總修一切有情,此心貌似生起,然一一各別思惟,實則皆悉未生。

  ②若于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清淨生故:若于親、中、怨各各生起前說改變心意之感覺,然後漸次從少增多,乃至總緣一切有情,則隨緣或總或別,此心皆能清淨生起。

  ③修習道理:修習方法。

  ④《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

  ⑤強:強。

  ⑥菩薩修悲思苦衆多:菩薩修悲,思苦較聲聞多。

  ⑦是發心理:是發菩提心之理。見本書四叁八-四四叁頁。

  ⑧以大悲爲根本理:見本書四五七-四六O頁。

  ⑨所至:成就。

  

  ①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雲:「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②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爲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爲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又彼《論緒》雲:「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爲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悲。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③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爲如是。④《攝大乘論》亦雲:「⑤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叁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①其悲生量:《略論釋》(六四五頁):“其修習法,須先了解悲心之意義,次緣少數有情依義而起作意。次緣一切有情而起作意。次如慈母于獨子之苦,次如常人于自身之苦,任運而起,隨時隨地現前,入于無作,是爲大悲圓滿之量。”

  ②任運而轉,性相應轉:“性相應轉”者,《略論》譯作“如本性而轉”。

  《略論釋》(六四五頁):“所謂任運,即相應之意。如本性而轉者,謂見有情受苦如自身苦,是爲如其自性而轉,如自身覺得輪回是苦。悲心圓滿者,必緣一切有情,非僅緣一二有情。”

  ③已至高上聖道:見道以上菩薩。

  ④《攝大乘論》:卷七末。

  ⑤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勝解行補特伽羅(十住、十行、十回向)于解行地中,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及大願力。由善根力,應知所治,不能降伏(即能降伏所治)。由大願力,應知常值諸善知識。『堅固心升進』者,謂發牢固心,起增進行。牢固心者,應知所發大菩提心,諸惡友力不能令舍。增進行者,應知現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終無退減。齊是名爲最初…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