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58

  ..续本文上一页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如②《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①未受此身:未受三界五趣种种身。

  ②《本地分》:《瑜伽师地论》卷九及卷四十二。

  

  二修念恩者。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唯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 ,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三修报恩者。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①易生不识而弃舍,②自脱无愧何过此。」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③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④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⑤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⑥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⑦智者称赞之处。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⑧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⑨掉,报恩及知恩,令恩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①易生:转生。

  ②自脱:但自解脱。

  ③我法:大乘佛法。

  ④依慈多劳此诸母:自始产以至成人,全靠慈母多经劬劳艰苦而臻。

  ⑤非是我之法:非是我之所求、所为。

  ⑥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若有于宿世,曾对自己慈敬及恩益。

  ⑦智者:佛菩萨。

  ⑧非我担:非我之重担。

  ⑨掉:掉举。

  ⑩不失坏:不忘失。

  此说如是观已……然此亦合苦恼之理:此偈本意,教人不应寻求他过,如见趋险者,不见其过,惟见其可悲悯也。宗大师引之,以证众生苦恼之理。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一念云何令遇安乐,二惟愿令其获得安乐,三我应令其遇诸安乐。胜利者,《三摩地王经》云:「徧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①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㈠天人皆慈爱,㈡彼等恒守护,㈢②喜乐㈣多安乐,㈤毒㈥刀不能害。㈦无劳事得成,㈧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③苦愿息灭」等。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徧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①诸胜士:诸佛。

  ②喜乐:指心。多安乐:指身。

  ③苦愿息灭:一切苦,悉愿息灭。

  

  二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行相者,谓念一云何令离此苦,二愿其舍离,三我当令离。修习渐次先于亲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若于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①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②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③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说,广则应如④《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⑤强心力应当修学。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竟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⑥菩萨修悲思苦众多,若无量门思惟无乐苦恼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坚固;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此如前说趣大乘门,⑦是发心理及⑧以大悲为根本理,善别此等,以观察智思择修习,后生证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别,唯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⑨所至,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①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略论释》(六四四页):“若不一一分修,遽修一切有情,貌似生起,实则一无所生。”初即缘总修一切有情,此心貌似生起,然一一各别思惟,实则皆悉未生。

  ②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清净生故:若于亲、中、怨各各生起前说改变心意之感觉,然后渐次从少增多,乃至总缘一切有情,则随缘或总或别,此心皆能清净生起。

  ③修习道理:修习方法。

  ④《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

  ⑤强:强。

  ⑥菩萨修悲思苦众多:菩萨修悲,思苦较声闻多。

  ⑦是发心理:是发菩提心之理。见本书四三八-四四三页。

  ⑧以大悲为根本理:见本书四五七-四六O页。

  ⑨所至:成就。

  

  ①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②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又彼《论绪》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悲。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③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④《摄大乘论》亦云:「⑤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

  

  ①其悲生量:《略论释》(六四五页):“其修习法,须先了解悲心之意义,次缘少数有情依义而起作意。次缘一切有情而起作意。次如慈母于独子之苦,次如常人于自身之苦,任运而起,随时随地现前,入于无作,是为大悲圆满之量。”

  ②任运而转,性相应转:“性相应转”者,《略论》译作“如本性而转”。

  《略论释》(六四五页):“所谓任运,即相应之意。如本性而转者,谓见有情受苦如自身苦,是为如其自性而转,如自身觉得轮回是苦。悲心圆满者,必缘一切有情,非仅缘一二有情。”

  ③已至高上圣道:见道以上菩萨。

  ④《摄大乘论》:卷七末。

  ⑤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胜解行补特伽罗(十住、十行、十回向)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即能降伏所治)。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齐是名为最初…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