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蜜多論》雲:「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①如是恒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脫離生死:謂修習生死過患,得如理如量之定解。希求解脫,學叁學道,能得解脫生死。
②一切有:叁有。
③解脫:涅槃。
④非如善趣:非如下士增上生,雖生善趣,而有退失。
⑤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略論釋》(六O九頁):“即證阿羅漢亦僅有斷德之一分,不能證得法身,及未能斷所知障。”
⑥當趣大乘:當趣入大乘究竟圓滿之道。
⑦畢竟棄舍此二乘:故畢竟棄舍此二乘之心量,非舍二乘解脫之道。
⑧應趣佛乘由悲說:《略論》中譯作“能仁所示大悲乘”。大悲爲入大乘之門。
⑨除其愚:除世間一切愚。
⑩士夫安樂:士夫內心安樂。“士夫”即下文“見諸衆生衆苦逼惱,爲利他故而發怱忙,是名士夫”。
利樂:《略論釋》(六一O頁):“利即指現前利,樂指究竟樂。”
此聖威樂士夫力:《略論釋》(六一一頁):“所感威德、安樂、勝力,均超一切。”士夫力:士夫勝力。
日勢乘馬照世遊:《略論》中譯作“如日照世駕威光”。
《略論釋》(六一一頁):“如日輪照世界,不自言疲。”
《廣論譯釋》:“乘騎七馬拉車之威日,(徧照世間一切,速疾)而遊行四大洲,驅除各方的黑暗,不怕艱難而擔負起這樣的重任遊行世間。”
地不擇擔負世間:如大地不揀擇,擔負一切世間。《略論釋》(六一一頁):“大地載世間,亦不擇物。”
聰叡:《略論》作“善巧”。
由是因緣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叁: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叁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複雲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于相續,①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②大乘教典多所宣說,③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于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爲進退,如④《入行論》雲:「發菩提心刹那後,諸囚系縛生死獄,然應稱爲善逝子。」⑤又雲:「今日生佛族,今爲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爲佛子。《聖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舍菩薩之名,能除一切⑥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龍猛菩薩雲:「自與此世間,⑦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金剛手灌頂續》雲:「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爲秘密,陀羅尼咒⑧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爲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于彼顯示⑨印咒。」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爲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①何時生此:何時生菩提心。
②大乘教典多所宣說:教證。
③即以正理亦善成立:理證。
④《入行論》:《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⑤又雲:見《入行論·受持菩提心品》卷叁。
⑥生死:謂世間。
⑦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欲成佛,其根本爲菩提心。
⑧大曼陀羅:壇城。
⑨印:手印。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①大乘亦爾。②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爲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爲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爲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叁菩提共同之因。故③《上續論》雲:「信解大乘爲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龍猛菩薩雲:「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④唯汝,決定更無余。」此贊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爲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雲:「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余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爲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于起首,略憶文句,而于⑤余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于法知見太淺。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⑥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于奢摩他須莫誤爲毗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⑦如慈尊雲:「智不住叁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⑧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①大乘亦爾:依文解義,唯是虛名。
②若有此心德相圓滿:《略論》:“倘彼有一性相完全之菩提心。”
《略論釋》(六一六頁):“具菩提心之性相,《現觀莊嚴論》有偈雲:“初、解義菩提,二、造作菩提,叁、真實菩提。”須具此叁者,乃爲完全菩提心。”
③《上續論》:《略論》作《寶性論》。
④唯汝:唯般若波羅蜜多證空慧。
⑤余道:氣脈、明點。
⑥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指二乘人應善修無我空性。
⑦如慈尊雲“智不住叁有,悲不住寂滅”:《現觀莊嚴論》:“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智:智慧分。悲:方便分。
⑧墮寂滅邊:沈空滯寂。
解佛密意①堪爲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于內生起執爲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②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爲如是希奇。③《入行論》雲:「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④又雲:「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⑤又雲:「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⑥又雲:「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爲師中恩最重者。⑦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于道扼要有大了解。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叁千界而爲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猶如世說⑧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若令此心至于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刹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⑨《入行論》雲:「大力極重惡,非⑩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又雲:「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雲:「若思爲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爲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雲:「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恒無盡增長。」
①堪爲定量:如理如量,達到標准的。
②愚夫所愛微分功德:指禅定、神通。
③《入行論》雲:“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語出《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漢譯《入行論》:“反是絕不求自利,唯爲利益諸有情,殊勝菩提心妙寶,空前希有始誕生。”
《入行論廣解》:“余諸有情,雖爲自利,尚未有刹那頃,起如是心,諸菩薩衆,爲一切有情,成辦安樂,斷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勝妙寶之心,空前希有,于焉誕生。”(促成衆生成佛之無量功德。)
④又雲“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語出《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漢譯《入行論》:“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入行論廣解》:“是故于彼所有昧于苦樂方便之有情,匮乏安樂,具多痛苦,能以增上生及決定勝之一切安樂,令其滿足,截一切痛苦之流,除一切愚疾之暗,具如是作用之(菩提)心,此外有何善法,可與相匹?成辦一切利益,救護一切災害,有何親友能似彼乎?于一切應取舍處,悉無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者?余無能及,故于發菩提心,應勵力也。”
《譯注》譯作“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譯注》解雲:“在這世間上,哪有和這相等的善行呢?哪裏找得到像這樣的善知識呢?哪有比菩提心更廣大的福德呢?”
⑤又雲“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語出《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漢譯《入行論》:“誰具勝義妙寶心,于彼之身當敬禮。”
《入行論廣解》:“若誰補特伽羅,發起勝義妙寶心者,于彼之身,應叁門恭敬頂禮。”
⑥又雲“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語出《入行論·受持菩提心品》卷叁。
漢譯《入行論》:“攪正法乳成酥酪,此是醍醐無上味。…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