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等所依之蘊,見爲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爲性。邪見者,謂⑧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⑨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爲衆生因,染慧爲性。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①如油著布,難以洗除:又喻如油入面,無法洗除。
②慢:《俱舍論頌疏》卷十九:“且慢七者,一慢,二過慢,叁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于他劣謂己勝,于他等謂己等,雖然稱境,以心高舉,說名爲慢。于他等謂己勝,于他勝謂己等,名爲過慢,過前慢故。于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慢他過故。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爲我慢,恃我起故。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于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爲卑慢。于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爲邪慢。成就惡行,名爲無德,恃惡高舉,名爲邪慢也。”
③染汙無知:《俱舍論頌疏》卷一:“染汙無知,無明爲體,煩惱不淨,名爲染汙,于境不悟,故曰無知。”
④戒禁取:《瑜伽師地論》卷八:“戒禁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見,彼見隨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觀執爲清淨,爲解脫,爲出離,唯用分別染汙慧爲體。”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邪分別見之所受持身護語護,說名爲戒,隨此所受形服飲食威儀行相,說名爲禁。”
《廣五蘊論》:“雲何戒禁取,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爲清淨,爲解脫,爲出離,染慧爲性。戒者,謂以惡見爲先,離七種惡。禁者,謂牛狗等禁,及自拔發,執叁支杖,僧佉定慧等。此非解脫之因。又計大自在,或計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計爲因。所依蘊者,謂即戒禁所依之蘊。清淨者,謂即說此無間方便以爲清淨。解脫者,謂即以此解脫煩惱。出離者,謂即以此出離生死。是如此義,能與無果唐勞疲苦所依爲業。無果唐勞者,謂此不能獲出苦義。”
⑤壞戒:惡戒。
⑥行狀軌則:身披獸衣,跷一足觀日,裸體塗灰。
⑦身語定轉:不語,或作犬聲(語),或效牛行(身)。
⑧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略論釋》(五四六頁):“有而謂無,爲損減邪見。”
⑨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爲衆生因:《略論釋》(五四六頁):“無而謂有,爲增益邪見。”自在:大自在天。勝性:數論外道。
《成唯識論》卷一:“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徧常,能生諸法,彼執非理。”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①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②略降黑暗,于繩實體不能明了,于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爲我,從此發生諸余煩惱。③如許彼二爲一,即薩迦耶見爲煩惱根本。此複由其薩迦耶見,執爲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于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爲第一。如是便于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谛叁寶等法,邪見謂無,或複生疑,爲有爲無,是耶非耶。如《釋量》雲:「有我知有他,④執瞋自他分,⑤與此等系屬,生一切過失。」
①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唯識中一派,稱作依論唯識派,彼依《瑜伽師地論》、《集論》,主張無明與薩迦耶見不同,由無明(暗)故,于蘊(繩)本體誤執爲我(蛇)(薩迦耶見)。故無明爲生死根本。(《略論釋》擇義)
②略降黑闇:天時近黑。
③如許彼二爲一:唯識中又一派,如法稱論師即如是許,稱作依理唯識派。彼依《釋量論》,主張無明與薩迦耶見是一,與應成派同。不過應成派許于蘊執有實有自性爲我,法稱則僅認于蘊執實爲我,此稍異耳。認壞聚見即是無明,故壞聚見爲生死根本。(《略論釋》擇義)
④執瞋自他分:《略論》作“我他分愛憎”。
⑤與此等系屬:《略論》作“由此等和合”。
第叁能生煩惱之因分六:一所依者謂煩惱之①隨眠,二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叁②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四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五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六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于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①隨眠:種子、等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複次煩惱品所有粗重(不安穩性),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爲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
②猥雜:《略論釋》(五四九頁):“即由惡友漸次引入阓鬧之境,使本來可以避免之煩惱,卒致不能自拔。喻之如遇醉象,僅害一生,遇惡友則害及多生。故菩薩亦畏惡友。頗公雲:“現世之人,大抵屬于惡友,以現世人多務世間法,對出世間法,必思破壞。譬如飲狂泉者,見不狂者反以爲狂,故與現世人處,往往爲其所誤。””
第四過患者。謂煩惱纔生,先能①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于自于他于俱損害,于現于後于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衆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莊嚴經論》雲:「②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诤惡名他世生③難處,④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⑤《入行論》亦雲:「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⑥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⑦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于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刹那擲我。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余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若隨順承事,悉爲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此說過患,皆當了知。又如阿蘭若師雲:「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爲過失,計爲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爲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又雲:「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于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⑧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①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瑜伽師地論》卷八:“煩惱過患者,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于所緣,發起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遠涅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能令入衆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爲智者之所诃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雜染:《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二:“言雜染者,是渾,是濁,是不淨義。”
②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壞他”,壞他人身心、財富、善根。“退損”,于僧中失去聞思修習善法之機會,又一切受用退減。“失利”,失去利養、恭敬,使以前有利于我者退失信心。
③難處:八無暇。
④失得:退失本有功德。未得:不得未得功德。
⑤《入行論》亦雲:《入行論·不放逸品》卷四。
⑥非勇智:既非大力勇士,亦非善巧智臣。
⑦安住我心中……返作苦損惱:《入行論廣解》:“彼安住于我心中,恣意以地獄等苦而損惱我,于彼含忍而不發憤,忍所不應忍,是極應诃譴之事。應視煩惱如仇,精進消滅之。又煩惱之性相差別,因及作業等,如《現觀論》所說應知,而主要應致力觀其過患也,若時天及非天等,悉皆一致群起與我爲敵,若我不隨煩惱自在而轉,彼等終不能牽我令入無間火內。唯自相續之煩惱,是我勁敵。無間烈火,若遇之者,須彌山王,亦能灰燼無余,煩惱能于刹那間,擲我入于其內,故于煩惱敵,應精進摧伏也。”歡樂反損我:又譯作“恣意于我作侵損”,指以地獄等苦損害我。忍非處呵:煩惱非應忍處。若親諸煩惱:謂若隨順承事煩惱。
⑧彼:貪等。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初中分二:一思業,二思已業。 今初
如《集論》雲:「雲何爲思,謂令心造作意業,于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爲業。」謂①令自相應心,于境轉動之心所意業。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雲:「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于身語業分爲二種,②有表③無表。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爲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爲思。總業有叁,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其中複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如是亦如④《俱舍論》雲:「⑤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何故名爲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于天身成熟之業,有于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⑥上界,應于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動。《俱舍論》雲:「⑦由于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①令自相應心,于境轉動之心所意業,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頌疏》卷十叁:“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意業——思心所,身語業——思所作,即彼思發起身語之業。
②有表(業):《俱舍論頌疏》卷十叁:“有部計“身表許別形”,身表業形色爲體,由思力故別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表業。形謂形色,猶如合掌,殺縛等形。形即是表,表善惡故。表即是業,有造作故。此之形色依身起故,名身表業。“語表許言聲”,謂即言聲,爲語表業。”
③無表(業):《俱舍論頌疏》卷一:『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表。』
亂心-惡心、無記心
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