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忍波羅蜜多分五: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叁忍之差別,四修忍時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①忍波羅蜜多:詳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
一耐他怨害,二安受自身所生衆苦,及叁善安住①法思勝解。此等違品亦有叁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②怯弱心,叁謂③不解無其樂欲。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爲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爲事故。④《入行論》雲:「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⑤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余。」
①法思勝解:《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披尋記》(二四六O頁):“雲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于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
②怯弱心:無勇猛心,不能耐苦。
③不解無其樂欲:不解正法,無正法樂欲。
④《入行論》一頌:見《入行論·守護正知品》卷五。《入行論廣解》卷五:“但能摧伏忿恚之心,外諸怨敵悉皆如被摧伏,即爲忍辱圓滿,應非要待瞋恚所緣之境滅盡,悖逆有情如虛空無邊,雲何能令彼等悉被摧伏勢不可能故。是故忍辱亦隨心轉。
爲免刺等傷足故,欲于地上悉以皮革覆之,爾許皮革何由可得,如是欲免刺等傷足者,但以靴底大小之皮革襯自足下,等同地面悉皆被覆也。
如上引喻,外境能作損惱之一切法,我欲悉皆遮止,亦勢不可能。但須遮我此心緣彼等境而起瞋恚,由修此行,忍辱便成圓滿。”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多門,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其中勝利如《菩薩地》雲:「謂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于當來世無多怨敵①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攝波羅蜜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②佛說忍爲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③忿過失。④是具力者妙莊嚴,⑤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铠。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贊歎微妙華,⑥名稱花鬘極悅意。」又雲:「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⑦相好飾。」謂⑧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衆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爲救護,下劣爲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铠,微妙色身具⑨金色相,奪諸衆生眼觀意思,⑩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衆多勝利而爲贊歎。《入行論》雲:「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恒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于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于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于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于此因果關系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①無多乖離:親友不離。
②佛說忍爲勝方便:《略論》作:“最妙對治說爲忍。”《略論釋》(七七八頁)作:““佛說忍爲勝對治。”以棄他心多由瞋恚故,惟忍能對治之。”
③忿過失:壞世圓滿諸善事。《略論釋》(七七八頁):“以劫奪善事亦由瞋恚故,惟忍能救護。”
④是具力者妙莊嚴:《略論釋》(七七八頁):“以具力者報怨最易,能忍而不報,則得大衆贊歎,故爲莊嚴。”
⑤是難行者最勝力:《略論釋》(七七九頁):“難行即息瞋,息瞋最難,惟忍爲能。”
⑥名稱花鬘極悅意:能忍之名稱,如悅意之花鬘,能次第遠播。
⑦相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⑧有情邪行不退利他:有情作衆邪惡之行,而不退利他之心。“邪行”見卷九(本書四八六頁):違悖有情之行,傷害有情之行。
⑨金色相:總指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⑩是能造此黠慧巧師:忍是能造此相好之黠慧巧師。
《入行論》雲:見《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漢譯《入行論·忍辱品》:“若人謹慎伏瞋心,現生後世皆安樂。”
《入行論廣解》雲:“若有補特伽羅善思惟瞋忿心過患,謹慎降自瞋恚,定爲其人現生他世安樂之因,應勵力斷瞋,若不斷除,如《文殊遊戲經》說,過患極大也。”忿勃:勃然瞋怒。現後:現世及後世。
于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增上生之樂。
決定勝樂:決定勝之樂。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①《入行論》雲:「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②聖勇所說錄于《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衆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刹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③如雲:「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壞。」生恚之身者,《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境爲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④《集學論》雲:「聖說一切有教中亦雲,諸苾刍,見此苾刍以⑤一切支禮發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刍,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逾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刍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乃至「具壽邬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刍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⑥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邬波離,若于同梵行所而爲⑦瘡患,爲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邬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邬波離,故于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于有識之身。」壞善根義,⑧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⑨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然此理不定,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⑩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又如前引「諸業于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余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爲壞善不善,亦未說故。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爲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故于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舍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舍,然一劫中進道遲緩。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余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爲非現見之過患。
①《入行論》:《入行論·忍辱品》卷六。
②聖勇:馬鳴菩薩。
③如雲:《入中論疏·釋第叁勝義菩提心 發光地》卷叁。
④《集學論》雲:《入中論疏》:“又能瞋所瞋俱非菩薩,若發瞋恚,亦有壞善根者,如《集學論》引說一切有部之經雲。”
⑤一切支禮:五體投地。.
⑥何能微薄銷滅永盡:《入中論疏》:“言微薄者,如彼善根原能引生極圓滿果,今令微小,能長時引生妙果,今令短少。非壞一切果是下品盡。言損減者,是中品盡。言永盡者,是上品盡。”
⑦瘡患:瞋怒心。
⑧有諸智者:《略論釋》作“過去大德”,指非自宗。《入中論疏·釋第叁勝義菩提心 發光地》卷叁作“有說”,謂彼因不定,隨即“破”之。
⑨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如世間離欲道但能壓伏煩惱現行,不能斷其種子。
⑩又加行道得頂忍時……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俱舍論》卷二十叁:“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
僅以此義不能立爲壞善不善:推緩異熟,釋壞善不善義爲不當。
亦未說故:經論亦未說故。
發生上道遲緩:即下文:“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舍,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故有一類……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略論釋》(七八二頁):“一說瞋心邪見之壞善,壞異熟而不壞等流,此就瞋心重者言。一說壞等流而不壞異熟,此就邪見重者言。”
若不瞋恚受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略論釋》(七八二頁):“對受記加行道菩薩不起瞋,一劫即可證上位,若起瞋,雖不舍彼心中之道,而障其一劫得證上位。”
《入中論疏》:“如上品資糧道菩薩,本能疾入加行道,若瞋已得授記者,則隨瞋恚心數,于爾許劫中,不能入加行道,更當修行也。”
現法過患者,意不調柔心不靜寂。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舍,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①《入行論》雲:「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②喜樂不可得,無眠③不堅住。④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本生論》亦雲:「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⑤黑月失吉祥。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于利害失觀慧,⑥多作乖違心愚迷。由忿串…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