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72

  ..续本文上一页

  ①忍波罗蜜多分五: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三忍之差别,四修忍时如何行,五此等摄义。  今初

  

  ①忍波罗蜜多:详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

  

  一耐他怨害,二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三善安住①法思胜解。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初谓瞋恚,次谓瞋恚及②怯弱心,三谓③不解无其乐欲。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④《入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以皮覆此地,岂有尔许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⑤如是诸外物,我不能尽遮,应遮我自心,何须遮诸余。」  

  

  ①法思胜解:《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披寻记》(二四六O页):“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

  ②怯弱心:无勇猛心,不能耐苦。

  ③不解无其乐欲:不解正法,无正法乐欲。

  ④《入行论》一颂:见《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入行论广解》卷五:“但能摧伏忿恚之心,外诸怨敌悉皆如被摧伏,即为忍辱圆满,应非要待瞋恚所缘之境灭尽,悖逆有情如虚空无边,云何能令彼等悉被摧伏势不可能故。是故忍辱亦随心转。

  为免刺等伤足故,欲于地上悉以皮革覆之,尔许皮革何由可得,如是欲免刺等伤足者,但以靴底大小之皮革衬自足下,等同地面悉皆被覆也。

  如上引喻,外境能作损恼之一切法,我欲悉皆遮止,亦势不可能。但须遮我此心缘彼等境而起瞋恚,由修此行,忍辱便成圆满。”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虽有多门,且当宣说修忍胜利,不忍过患。其中胜利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①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②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③忿过失。④是具力者妙庄严,⑤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⑥名称花鬘极悦意。」又云:「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⑦相好饰。」谓⑧有情邪行不退利他,从能摧坏众多善根忿恚怨敌而为救护,下劣为害亦能堪忍,是极悦意庄严之具。诸难行者破烦恼逼恼最胜之力,能灭害心大火之水,诸暴恶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铠,微妙色身具⑨金色相,夺诸众生眼观意思,⑩是能造此黠慧巧师,以如此等众多胜利而为赞叹。《入行论》云:「若励摧忿勃,此现后安乐。」若能恒常修习堪忍不失欢喜,故于现法一切时中常得安乐,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毕竟能与决定胜乐,故于现后悉皆安乐,此等胜利皆由忍生,于此因果关系乃至未得坚固猛利定解之时,当勤修学。

  

  ①无多乖离:亲友不离。

  ②佛说忍为胜方便:《略论》作:“最妙对治说为忍。”《略论释》(七七八页)作:““佛说忍为胜对治。”以弃他心多由瞋恚故,惟忍能对治之。”

  ③忿过失:坏世圆满诸善事。《略论释》(七七八页):“以劫夺善事亦由瞋恚故,惟忍能救护。”

  ④是具力者妙庄严:《略论释》(七七八页):“以具力者报怨最易,能忍而不报,则得大众赞叹,故为庄严。”

  ⑤是难行者最胜力:《略论释》(七七九页):“难行即息瞋,息瞋最难,惟忍为能。”

  ⑥名称花鬘极悦意:能忍之名称,如悦意之花鬘,能次第远播。

  ⑦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⑧有情邪行不退利他:有情作众邪恶之行,而不退利他之心。“邪行”见卷九(本书四八六页):违悖有情之行,伤害有情之行。

  ⑨金色相:总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⑩是能造此黠慧巧师:忍是能造此相好之黠慧巧师。

  《入行论》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若励摧忿勃,此现后安乐:汉译《入行论·忍辱品》:“若人谨慎伏瞋心,现生后世皆安乐。”

  《入行论广解》云:“若有补特伽罗善思惟瞋忿心过患,谨慎降自瞋恚,定为其人现生他世安乐之因,应励力断瞋,若不断除,如《文殊游戏经》说,过患极大也。”忿勃:勃然瞋怒。现后:现世及后世。

  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增上生之乐。

  决定胜乐:决定胜之乐。

  

  瞋恚过患中,不现见之过患者,①《入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是如其②圣勇所说录于《入行》,《曼殊室利游戏经》说,摧坏百劫所积众善。《入中论》亦说:「由起刹那忿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多所集诸善。」须瞋何境者,或说菩萨或说总境,前者与《入中论》所说符合,③如云:「由瞋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坏。」生恚之身者,《入中论释》说:「菩萨生瞋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瞋相随实不实,悉如前说能坏善根。总其能坏善根,非是定须瞋恚菩萨,④《集学论》云:「圣说一切有教中亦云,诸苾刍,见此苾刍以⑤一切支礼发爪塔,发净心否。如是,大德。诸苾刍,随此覆地下过八万四千逾缮那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刍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乃至「具寿邬波离来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说此苾刍善根如是广大,世尊,如此善根⑥何能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而为⑦疮患,为疮患已我则不见有如是福,邬波离,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故于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于有识之身。」坏善根义,⑧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瞋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⑨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然此理不定,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后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又已感异熟善不善业,虽非断种,然后遇缘亦定不生异熟果故。⑩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重」,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故于此中清辩论师如前所说,以四种力净治不善,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发芽,后虽遇缘亦不能生果。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净所造罪而得清净,而与发生上道迟缓无相违义,故有一类,虽坏布施护戒之果圆满身财,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瞋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瞋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唯应依止佛陀圣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择,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

  

  ①《入行论》:《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圣勇:马鸣菩萨。

  ③如云:《入中论疏·释第三胜义菩提心 发光地》卷三。

  ④《集学论》云:《入中论疏》:“又能瞋所瞋俱非菩萨,若发瞋恚,亦有坏善根者,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之经云。”

  ⑤一切支礼:五体投地。.

  ⑥何能微薄销灭永尽:《入中论疏》:“言微薄者,如彼善根原能引生极圆满果,今令微小,能长时引生妙果,今令短少。非坏一切果是下品尽。言损减者,是中品尽。言永尽者,是上品尽。”

  ⑦疮患:瞋怒心。

  ⑧有诸智者:《略论释》作“过去大德”,指非自宗。《入中论疏·释第三胜义菩提心 发光地》卷三作“有说”,谓彼因不定,随即“破”之。

  ⑨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如世间离欲道但能压伏烦恼现行,不能断其种子。

  ⑩又加行道得顶忍时……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俱舍论》卷二十三:“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

  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推缓异熟,释坏善不善义为不当。

  亦未说故:经论亦未说故。

  发生上道迟缓:即下文:“若不瞋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瞋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

  故有一类……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略论释》(七八二页):“一说瞋心邪见之坏善,坏异熟而不坏等流,此就瞋心重者言。一说坏等流而不坏异熟,此就邪见重者言。”

  若不瞋恚受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略论释》(七八二页):“对受记加行道菩萨不起瞋,一劫即可证上位,若起瞋,虽不舍彼心中之道,而障其一劫得证上位。”

  《入中论疏》:“如上品资粮道菩萨,本能疾入加行道,若瞋已得授记者,则随瞋恚心数,于尔许劫中,不能入加行道,更当修行也。”

  

  现法过患者,意不调柔心不静寂。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①《入行论》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静,②喜乐不可得,无眠③不坚住。④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由瞋亲友厌,施摄亦不依,总之有瞋恚,全无安乐住。」《本生论》亦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⑤黑月失吉祥。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⑥多作乖违心愚迷。由忿串…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