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71

  ..续本文上一页断心,说为尸罗度。”:汉译《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尽驱鱼鸟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杀害。由其成就断离心,说名持戒波罗蜜。”

  《入行论广解》卷五:“非要待无所杀有情,戒波罗蜜方为圆满,若欲尽驱鱼鸟野兽等,至于何处,令任何人亦不得杀之,必不能也。以此之故,由修断离恼害意乐及不与取意乐之心圆满,戒波罗蜜圆满。经云:“何谓戒波罗蜜?谓不损恼他之断心。””

  ③《入中论疏》云:“此由不忍诸烦恼故……故具等起尸罗增上说十业道”:《入中论疏·离垢地》卷三:“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解云:“彼二地菩萨,由戒最圆满及功德最清净故,非但觉时,即于梦中亦不为犯戒之垢所染。此又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即一切违越佛制之轻罪,亦皆远离也。由不起能令犯戒之烦恼,不造一切违越佛制罪业,永息追悔犯戒之火,常得清凉,故名尸罗(“尸多”是清凉义,“罗底”是得义)。又以此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尸罗。此是就文训释。若就体相言,则以能断身语七支犯戒之能断思为相。又无贪无瞋正见三支,是七支能断思之发起,若并发起而言,则以能断十黑业道之十白业道为体。”

  

  第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者。如是发心受学诸行,此即誓办一切有情,令具正觉尸罗妙庄,应修其义。此复自须先生清净戒力,以自未能清净尸罗及有亏损当堕恶趣,况云利他,即自利义莫能办故。故勤利他,当爱尸罗不应缓慢,必须力励守护防范。《摄波罗蜜多论》云:「若具正觉戒庄严,勤修一切众生利,先当善净自尸罗,发起清净尸罗力。」又云:「毁戒无能办自利,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如是能令尸罗清净,依赖于诸进止之处,如①制行持。又②此随逐猛利坚固欲守护心,故当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而令发起欲护之心。初者如前论云:「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谓由过患深生怖畏,虽于小罪励力断除。尸罗障品其粗显者,谓十不善所有过患,如前已说当思惟之。其胜利者前亦略说,吉祥勇猛所说者,即前论云:「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皆③此生。」

  

  ①制:佛制。

  ②此:行持。随逐:依止。

  ③此:指戒。

  

  又由依①此,能令相续辗转胜进,②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永断一切恶行种子,得净妙智。余庄严具太老太少,若着戴者成讥笑处,非为端严。尸罗庄饰,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诸余香者,能熏顺风,非熏逆风,是有方限,戒名称香,熏一切方。能除炎热檀等涂香有违出家,能除烦恼炎热涂香,于出家者随顺无违。虽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财者胜出余人。即前论云:「尸罗能得殊胜道,③与诸悲性平等修,清净胜智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徧熏三界悦意香,涂香不违出家众,行相虽同若具戒,此于人中最超胜。」又④虽未说虚赞邪语,未以勤勇功力积集,所须资财任运而得,不以暴业而令怖畏,然诸众生悉皆礼敬,非为亲属,先未利彼,初本无识,然诸众生自然慈爱,足迹之尘亦为天人恭敬顶戴,得者持去供为福田,此诸胜利悉由戒生。即前论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⑤无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说为诸亲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无相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⑥如是智者善为思惟,功德过失应善守护。即如此论云:「菩萨应护诸尸罗,莫耽自乐而破坏。」又云:「得自在故恒受乐,智赞护戒妙庄严,圆满具足诸学处,⑦极圆无慢依尸罗。」又护尸罗非唯为自怖畏恶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当为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尸罗。即前论云:「若欲安立无边世,一切有情于净戒,为利世故修尸罗,说为尸罗到彼岸。非畏恶趣希王位,及愿善趣诸圆满,唯愿善护净尸罗,为利世间而护戒。」

  ①此:指戒。

  ②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略论》:“与诸禀性有悲之大萨埵同等所学。”

  ③与诸悲性平等修:《略论释》(七七二页):“具戒者必有悲性,具悲性者必能守戒,故赞戒为离过庄严之具,遍熏三界(上中下)悦意之香(不违出家众之涂香)。”

  ④虽未说虚赞邪语,未以勤勇功力积集,所须资财任运而得:《略论》“虽不自赞不致力,聚所受用之承事”,亦即《摄波罗蜜多论》“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

  ⑤无功未集得自在:《略论释》(七七二页):“言具戒者,不须世间功用,即可与自在天比拟。”谓不费功夫,便获自在也。

  ⑥如是智者善为思惟,功德过失应善守护:智者应善思惟持戒的功德及犯戒的过失,由此发起,应善守护一切戒。

  ⑦极圆无慢依尸罗:极为圆满具足诸学处,而心不着圆满,不以此起慢心,依止这样清净的尸罗。

  

  第三戒差别分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今初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①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②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①诸共同能断律仪:《菩萨戒品释》卷一:“若是出家具菩萨律,五众随一别解脱戒是律仪戒。若是在家近事男女具菩萨律,二众随一别解脱戒为律仪戒。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别解脱律仪,具菩萨戒,断十不善,或断身语七种不善,是律仪戒。此七能断,断除性罪,共同七众别解脱戒,非是真实别解脱戒。如《道炬论释》云:“律仪戒者,谓护制罪七众别解脱律仪,及护性罪,护十不善。”初是真实别解脱戒,后者唯是共同七众别解脱戒。《庄严密意论》亦云:“其律仪戒,亦是遮戒,谓以七支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是彼发起。””

  ②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是律仪戒:《广论译释》:“若不具别解脱律仪,如十善共同别解脱,是律仪戒。”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者,如天人、龙、非人等。随其所应者,谓十善中随其所应也。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培增长。

  ①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决择,定应于彼数数参阅。

  

  ①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一、与作助伴,二、为说正法,三、了知恩报,四、救护怖畏,五、开解愁忧,六施与资具,七、如法御众,八、好随心转,九、赞扬实德,十、调伏有过,十一、示现神通。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披寻记》卷四十(二二九三至二二九八页):“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一)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三)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四)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五)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诸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六)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有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七)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八)又诸菩萨,随顺世间事务言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以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九)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十)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十一)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入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故别解脱所制诸戒,是诸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一分,非离菩萨学处别有。三聚戒中律仪戒者,谓于真实别解脱戒①或此共戒②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摄决择菩萨地》云:「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是故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舍此律开遮等制,说另学余菩萨学处,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说律仪戒,是后二戒所依根本及依处故。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摄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故于彼等善护三业,③虽等起心莫令现起。《摄波罗蜜多论》云:「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蜜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十地》等经多如是说,故先于此如前所说修静息心,则诸余戒亦易成办。

  

  ①或此共戒:谓共别解脱戒。

  ②而正进止:如戒所有学处,而如法行作或制止。

  ③虽等起心莫令现起:发动三业造作不善之心,亦莫使生起。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而正修习。具六波罗蜜多修时,自住尸罗,亦能将他安住尸罗是尸罗施,余如前说。

  第五此等摄义者。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于①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①初发业:参考《广论》卷八(本书四七三页)。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