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樂:安樂道得安樂果。
②真如:法無我性,法本性空。《成唯識論》卷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
③除此須何殊:此是佛語與外道語根本的差別。
④專一妙善:指導向善。
⑤障礙法:障善解脫。
⑥由彼染極染:《廣論譯釋》:“外道的經典中所講述的一切內容,都自相産生矛盾,對輪回的學說,被整個邪見煩惱所汙染,而佛教以正確的觀點闡明了輪回的根本道理,清洗了邪見無明煩惱所汙染的學說。”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①《攝分》中出,二②教授中出。 今初
①《攝分》:瑜伽行派。
②教授:中觀派。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二聽聞正法,及叁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于教證法應當現證,①此即是彼隨順行故。四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于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爲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①此:聽聞正法,如理作意。
第二四聚中,一諸根不掉者,謂①根于②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于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舍。二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製學處。叁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于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四應時時間,于叁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叁寶。
①根:六根。
②境:六境。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如《涅槃經》雲:「①若歸依叁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余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叁,謂不歸余天,于諸有情舍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于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爲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叁寶,歸心彼等。若于彼等,②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爲活命伴,依諸醫師爲治病伴。第二謂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叁謂與不信叁寶,爲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①若歸依叁寶,是謂正近事:《略論釋》(叁八叁頁):“此謂誰以誠心歸依叁寶,彼人即成就正淨善,稱爲近事,謂日近涅槃而爲近事。”
②請其助伴:然于佛說有矛盾處,則依佛說而行。
叁種修行應學者,謂于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爲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雲:「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毗羅摩納婆,由于學無學僧衆,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雲:「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雲: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挂于塔上,其後感生容顔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于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于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奉曼殊像,于覺前,請觀視雲: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雲:①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②師工中等。說已置頂,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①至尊妙音:文殊菩薩,早已成佛。
②師工:匠師工藝。
雖于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爲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①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②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雲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亦雲:我等于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①哦日:藏西北邊陲。
②記錄:《略論》:“寫經人”。
若于①僧伽,或出家衆,②持沙門相及于③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④分黨,視如怨敵,雲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雲:「希樂功德住⑤林薮,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刍,⑥一劫不能得解脫,⑦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叁寶,則諸衆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叁摩地王經》雲:「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①僧伽:《略論釋》(叁八八頁):“如系聖僧,一人即表僧伽。如非聖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伽。”
②持沙門相:《略論》:“或僅具出家相。”
③其相:沙門相。
④分黨:《略論》:“分彼我派別。”
⑤林薮:寂靜修行處。
⑥一劫不能得解脫:若輕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脫。
⑦此是此教正次第:《廣論譯釋》:“根性下劣的比丘,若按照以菩提道的次第修持時,也逐漸能通達經典的含義,最後也能獲得無上菩提,這就是佛教的程序次第。”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叁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叁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第二隨念大恩恒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叁摩地王經》雲:「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爲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叁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複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①初中有十,一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二供養塔者,謂供爲佛所建塔②等。叁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③現自根前而設供養。四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爲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于佛般涅槃後爲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余叁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叁較前獲最大福。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爲切要。五自作供養者,謂非由于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六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叁福果,大小如前。七④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熏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贊,五支徧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钏,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⑤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①初中有十:十種供養:參閱《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
②等:寺院。
③現自根前:《廣論譯釋》:“親眼見到佛身、佛塔後,親自作供養。”
④財敬供養:外以財物供養,內分恭敬供養。
⑤纏寶縷線:《心論》作“彩羅鬘網”。
八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①此複有七,謂所供物,衆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②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爲供養,③複將此善回向無上正等菩提。九④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于信佛國王等所爲得利敬而爲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⑤雌黃所塗,⑥酥所灌洗,⑦局啒羅熏,⑧遏迦花等及諸所余非清淨物。
①此複有七:謂所供物⑴衆多,⑵微妙,⑶現前,⑷非現前,⑸自作,⑹教他,⑺至心歡喜,猛利勝解。
②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爲供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
《披尋記》卷四十四(二五叁八頁):“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等者,住品中說,極歡喜住菩薩,住此住中,由二因緣現見諸佛,乃至廣說。既得見已,隨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奉施種種上妙樂具。
此說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准彼應知。謂彼菩薩淨勝意樂名淳淨心。彼說由二因緣者,一由粗淨信,二由正願力。今說猛利勝解,即彼第一因緣,謂由聽聞菩薩藏說,或由內心發起勝解,信有十方種種異名諸世界中,種種異名諸佛如來,由粗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如是求已,如實稱遂,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③複將此善回向無上正等菩提:《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即以如是所種善根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④非染汙供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若諸菩薩于如來所,若製多所,一自手供養,不懷輕慢,二令他供養,叁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爲供養,四不輕棄擲,不散漫心,無雜染心,而爲供養。五不于信佛國王、大臣諸貴勝前,爲財敬故,詐設種種虛事供養。六不雌黃塗,不酥灌洗 ,不以種種局崛羅香,遏迦華等余不淨物而爲供養。如是六種,說名菩薩無染供養。”
⑤雌黃:藥用礦石,味苦辛,消毒用。
⑥酥所灌洗:應用淨水浴佛,不應以酥油作灌洗。
⑦…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