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29

  ..续本文上一页智。

  ④无上:指佛菩提。

  ⑤胜世:制胜世间。愿菩提:愿得菩提,发菩提心。

  ⑥心续:身心相续。

  ⑦昼夜见世依:心眼随智慧转,故与佛相应,昼夜能见。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①所学能②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唯住③自知。」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④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⑤佛所从生之法及⑥修法众,亦能发起⑦如是定解,⑧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⑨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⑩况诸余道。

  

  ①所学:学处。

  ②正习学:如法习学(学对了)。

  ③自知:自己所知之不正确一套。

  ④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略论》:“反心内察,可知上言,询非诬也。”

  ⑤佛所从生之法:法宝。

  ⑥修法众:僧宝。

  ⑦如是:功德。

  ⑧是则归依至于扼要:《略论》:“是为归依之要处。”

  ⑨能转变心意(之)归依:《略论释》(三七五页):“所谓改变意念者,一、在下士道怖三途苦而归依,二、在中士道怖生死苦而归依,三、在上士道悯众生苦而归依。此三种,皆须由深信三宝功德,始能生起。”

  ⑩况诸余道:诸余道,指出离心、菩提心等。《略论》:“(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归依,亦必无来处矣。”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①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②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③依于正法,④法所成办。」

  

  ①证修灭道二谛:《略论释》(三七六页):“法分教、证。教,谓经、律、论,乃相似法宝;证,乃真实法宝。依三藏教法,闻思之后,而得通达之法即是证法,亦即是灭谛与道谛。灭,谓断除一切过失;道,谓修证一切功德。灭由道来,故云由修道谛而生灭谛。”

  《广论译释》:“我们思惟佛的无量功德,这些功德都是以修持教证的灭谛和道谛而得到的。”

  ②从法生起:从正教听闻生起。从法生起……正法行境:指教。

  ③依于正法:指证。

  ④法所成办:由于修教、证二法,成办诸佛无边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①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②而为忆念。《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③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④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⑤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⑥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⑦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⑧常白净行。」

  

  ①圣补特伽罗:见道以上。

  ②而为忆念:要求自己。

  ③说正法:语业。受行正法:身业。思惟正法:意业。

  ④受持正法:三业行持。

  ⑤作法事业:与法相应。法为行境:谓闻思修以法为境。

  ⑥自性正直:离谄曲、欺诳故。自性清净:离无明烦恼故。法性哀愍:法之特征—哀愍。

  ⑦远离:离世烦恼与八风。

  ⑧常白净行:自利利他。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①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一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二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②断烦恼苦所缘为业,③勇猛增长业。三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④同一法性共住信解。四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⑤瑜伽方便正行,应修⑥共受财法正行。五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⑦谓是世尊等。」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①如《摄分》中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一页):“转正教业等者,谓由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名正法教。彼诸如来既自证已,最初能为有情说此正法,名转正教,是故说此是佛宝业。即前所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是故说此为法宝业。正行名僧,由正行故,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是故说此为僧宝业。”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一页):“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者,谓大师子从法所生,从法所化,是法等分,是名同一法性。(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信解此故,具足六种可爱乐法,和合共住,互无乖诤,是名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瑜伽释》:“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共受财法正行者,谓彼共住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共受法。”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以余相随念法宝,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谓是世尊,乃至广说者,证正等觉,名是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②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即前所说无量教法,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

  ③勇猛增长业: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

  ④同一法性:从法所生,从法所化,是法等分。共住:六和。

  ⑤瑜伽:正法相应。

  ⑥共受财:同受利养。法正行:同趣尸罗,同趣正见。

  ⑦谓是世尊等:《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证正等觉,名是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①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①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是所应归:凡欲归依,须先对内外道之优劣,加以认识,而后归依。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①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道教,②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③心信于依怙。④如是非徧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①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略论释》(三八O页):外道虽有杀盗淫戒,而意三恶则绝不能止。外道非执断即执常,甚或不承认外因,以有此邪见故,外道大半执有自我,并执自我为常、为实、为自在等邪见过失。

  ②如如善思惟:《略论》作“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

  ③心信于依怙:《略论》作“我心愈信佛”。

  ④如是非徧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如是非徧智,指外道。宗,谓宗旨教义。

  《略论》:“其非徧智宗(谓外道非一切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略论释》(三八一页):“佛语有种种不相违,如前后不相违,自语不相违,如理不相违,三世不相违等,故佛语无过。以无过眼光观外道,则外道种种过失,最易显见,外道以心有过失,执非为是,自坏其心,故亦不知无过之佛。”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①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②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③除此须何殊。此④专一妙善,彼唯⑤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⑥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①安乐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