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①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一思
决定死,二思惟死无定期,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①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
㈠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一、思决定死 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㈢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
㈠思赡部洲寿无定
二、思惟死无定期 ㈡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 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㈢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㈠亲友怜爱围绕,无一人可随去
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㈡尽其所有宝聚,无尘许可持往 决定除法而外,其余皆不可恃
㈢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①《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稳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大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②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①《无常集》:《略论释》(二八六页):“诸阿罗汉汇集佛语之所成。”
②迦摩巴:噶当大德。
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极久边际仅有尔许,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刹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①《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此诸道理,应由多门而勤修习。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②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传说大觉行至水岸,谓「水③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说已而修。《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④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如⑤迦摩巴云:「⑥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⑦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破⑧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忏悔品》卷二。
②如以杖画水:如在急流中,以杖画图,迹即逝去,不留痕迹。
③淅:音“析”。
④等观戏:等同观戏剧演出,喻无常也。
⑤迦摩巴云:迦摩巴批评弟子之语。
⑥说思已未生:汝说思已未生。
⑦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四百论释·明破常执方便品第一》:“如《本生经》云:“佛言,大王,众生于初夜入胎住世间,日日所作,都是在迅速不停地趣向于死。””
⑧四倒:常乐我净。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①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②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③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①念:廿年。衰老:无勤修之力。
②住乐人中:身心安乐,堪修佛法。
③身腹睡眠疾病:身体之饮食、睡眠、疾病等事所花时间。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着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①决断必须修行正法。如②《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③惑,④匪坚不可喜,此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⑥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⑦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⑧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①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是第一决断。
②《本生论》所说:昔佛为国王,国人迎王,往观花会,乃向臣民说此偈。
③惑:迷惑。
④匪坚:非坚。
⑤姑姆达会:盛大庆祝宴会。夜开花会,一年一度。
⑥自断一切道:无可逃脱。断:堵。
⑦欢乐行:(全无怖惧)反迷而作欢乐行。
⑧苦恼处:恶趣。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赡部洲寿无定者,总之①俱卢寿量决定,②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赡部洲寿极无定准,③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如是亦如④《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⑤犹如堕熟果。」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①俱卢:北洲。俱卢寿量决定:《俱舍论颂疏》卷十一:“北洲定千年。释曰: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
②诸余处者:《俱舍论颂疏》卷十一:“西东半半减。释曰:西牛货洲人寿五百岁,东胜身洲,人寿二百五十岁。”
③劫:住劫。
④《俱舍论》:《俱舍论》卷十一。
⑤犹如堕熟果:佛偕比丘入林,见树堕果,说人命不坚、无常,如堕熟果。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谓于此命有多违害,谓①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之理,皆应详思。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②衰退,全无一事能使③增长。」《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亲友书》亦云:「④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⑤《四百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