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25

  ..续本文上一页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现是五浊极浓厚时,修集能感长寿久住大势妙业,极其稀寡,饮食等药,势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诸所受用,安然消后,能长身中诸大种分,势用亏减,故难消化,纵能消已亦无大益,资粮寡集,恶行尤重,念诵等事,势力微劣,故延寿等,极属难事。又诸活缘,亦无不能为死缘者,为不死故,求诸饮食房舍伴等,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①诸有心及诸无心:《略论》作“有情无情”。“若诸魔属”至“违害之理”属有情之违害。

  《略论释》(二九三页):“又有无情之属于外缘者,如水火风灾,崖崩石坠之害。属于内缘者,如大种失调,(生诸疾病)。”

  ②衰退:命根衰退。

  ③增长:命根增长。

  ④若其寿命多损害……有暇醒觉最希奇:《亲友书略释·别说慧学·生起出离心》:“佛经云:“人命在呼吸间”,刚才还在一呼一吸,仍然停留于今世,但是呼吸一停,就马上到后世去了,所以人们在熟睡中未死,清晨仍能起床,诚为稀有之事。已经了知死期无定之理,宜当精勤修习。”

  ⑤《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四百论·破乐执品第二》。

  《四百论释》:“四大种随一大种皆无能力成为自己的身,要诸大种和合乃可说名为身的生起。”“四大种彼此互相损恼,互不相顺,而又能相违地和合在一起,对这和合身聚说名为乐,毕竟不应道理。”

  “四大本如怨敌,互斗难调,斗至无力时,暂时平稳调和,以此即云乐,然不可靠,故云非应理。”

  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①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②决从现在而修正法。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③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④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⑤所借身,⑥无病衰乐住,尔时⑦取坚实,⑧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①七日:劫末七日出。

  ②决从现在而修正法:此是第二决断。

  ③无亲:不沾亲,不讲情面。

  ④行:作。

  ⑤所借身:假借之身。

  ⑥无病衰乐住:暂时无病衰,安乐而住。

  ⑦取坚实:修佛法行。坚实:心要。

  ⑧(则)病死衰无畏,(否则)病老衰等时,(尔时)虽念有何益。

  

  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①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②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书》云:「③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④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⑤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①俱生骨肉:自身。

  ②是故现法一切圆满……是示究竟所有道理:此是第三决断。

  ③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能感此生诸异熟之先业尽时。

  ④富:富贵荣华。

  ⑤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自己的名字也不能随往后生,何况其余一切。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若不①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②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如③《入行论》云:「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博朵瓦云:「除我④光荣者,即是修习无常,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⑤除法而外,皆无所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⑥诸无常不安住故,⑦略觉艰难即得生起。」⑧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⑨重述前法。请其后者,则云⑩后者全未能至。

  

  ①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勤修后世,指修增上生。以往毕竟安乐,指藉此以获取究竟安乐之决定胜。

  ②乐:现前安乐。

  ③《入行论》云:《入行论·禅定品》卷八。

  《入行论广解》:“唯为现世求乐除苦,畜生之力犹胜于人。何可为彼之故,今难得大义有暇圆满,由贪颠倒境业,以诸苦而摧坏之。应思惟如是过患,于暇满所依,勤求心要也。”

  ④光荣:傲慢、荣耀心。

  ⑤除(正)法而外,(余)皆无所为。

  ⑥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论》:“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

  ⑦略觉艰难即得生起:《略论》:“何由不能生起耶。”《略论释》(二九八页):“博多瓦谓此种心量,本极难生,须照三根本、九因相,励力思惟,并修积资净障,启祷本尊以(而)为之助。以诸无常法性不安住,随时均易感触,亦不难使心变动。”

  ⑧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略论释》(二九八页):“(迦马巴弟子)有修死无常,心略变动,启师欲修余法,迦马巴仍令续修。”

  ⑨重述前法:仍敕如前,修死无常。

  

  

  

  ⑩后者全未能至:前法尚未见,何能见后法。不要越次,必从基础依次而行。

  *《略论释》(二九八页):“惟念死,能断一切可爱境,亦惟佛法可获善逝。如此心未生起,任修一切善法,皆不能作为成佛资粮,以心尚系着现世故,对于成佛深法,尚在障格中。死无常生起之量,须如临死人,医药已穷,生望已绝,如是心相任运而起,常现于前,即其(合)生起之量。”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应如前说而正修习。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根本九种因相,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①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①若经论中……余处亦当如是了知:《略论释》(二九八页):“上述依师暇满大义念死等法,修时应依类检取诸大经论所说,反复研究,作修习资料,则能速得诸佛密意,修余法时亦当如是。”余处:其余法类。

  

  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如是决定速死没故,于现法中无暇久居,然死而后亦非断无,仍须受生,此复唯除二趣之外无余生处,谓生善趣或是恶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诸业他自在故,如黑白业牵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恶趣者,当为何等,故应思惟诸恶趣苦。如龙猛依怙云:「①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极多,愚苦诸旁生。断彼因行善,赡部洲人身,难得今得时,励断恶趣因。」此中所修②生死总苦,恶趣别苦,至极切要。谓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由见苦是不善果故,于诸恶罪极生羞耻,不乐众苦故,而乐安乐。由见安乐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欢喜,③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厌生死希求解脱,由畏众苦,发起④猛利真归依等,故是能摄众多修⑤要大嗢柁南。

  

  ①日日:时刻。

  ②生死总苦:见共中士道,思惟苦谛,正修苦。(《广论》卷六,本书三三一页)

  ③由量自心:推己及人。悲愍他:发菩提心。

  ④猛利真归依:求解脱故,求真归依。

  ⑤要:关键。嗢柁南:纲要。

  

  如是亦如①《入行论》云:「②无苦无出离,故心汝坚忍。」③又云:④「复次苦功德,厌离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恶乐善行。」⑤又云:「我由畏怖故,⑥将自奉普贤。」此诸⑦苦德,《入行论》中虽依自身⑧已有之苦增上而说,然其⑨当受众苦亦尔。以是因缘,思恶趣苦。

  

  ①《入行论》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无苦无出离:不思惟苦,则无超生死之出离心。故心汝坚忍:应生坚定解了,忍受众苦。

  ③又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④复次苦功德(有五),一厌离二除憍傲,三悲愍生死者,四羞恶五乐善行:《入行论广解》:“依自苦为增上,由彼厌患故,除我慢骄傲。依他苦为增上,见彼苦故,欲令彼离苦,故于轮回者起悲心。知彼苦是不善之果,不乐苦故,于罪羞惭。不苦而欲求安乐,知彼是善法之果,故于善法生起欢喜。”厌离:苦策发厌离。

  ⑤又云:见《入行论·忏悔品》卷二。

  ⑥将自奉:奉献自身。《入行论广解》卷二:“我为俱恶趣诸怖畏故,称念具大愿力普贤菩萨,奉献我身,恳祈救我脱诸怖畏。”

  ⑦苦德:修苦功德。

  ⑧已有:过、现已有之苦。

  ⑨当受:未来当受众苦。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二旁生所有众苦,三饿鬼所有众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狱,二近边地狱,三寒冷地狱,四独一地狱。  今初

  谓从①此过三万二千逾缮那,下有等活地狱。从此渐隔四千四千踰缮那下,而有余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谓彼有情,多共聚集,业增上…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