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⑧防护为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谓即由是二种相故。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如说眼根防护律仪,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
善舍:《杂集论》卷一:“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
《大乘五蕴论》:“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广五蕴论》:“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其中初五之一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二眼事业者,一若略覩,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三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四衣钵业者,谓若①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五乞食业者,谓饮食等。寺内五种受用业中,一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②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二语事业者,谓若请③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三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④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⑤毗钵舍那,⑥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四昼五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①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谓有大衣,……若有中衣,若有下衣,或持为衣,或有长衣,或应作净,或已作净,如是一切说名为衣,被服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受持钵:“现充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
②同法亲教:同修法者之亲教师。
③受:传授。谓先未曾受之十二分教,请为传授,分别了解。
④九心修三摩地:《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
⑤毗钵舍那:《瑜伽师地论》卷三十:“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⑥或于热季……略为消遣:《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勇猛策励,发勤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事,劳倦因缘,遂于非时发起惛睡。为此义故,暂应寝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勿经久时,损减善品,障碍善品。于寝息时,或关闭门,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毗奈耶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略为消遣:解劳睡也。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①先应住念,不放逸行。②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③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二谓于其何种④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⑤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⑥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⑦正因资粮。
①先应住念,不放逸行:先应住正念,再以正知观察,令不放逸而行。
②由彼二种所摄持故:《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正念所摄,不放逸摄。”
③十种依处:十种业。
④方所:处所。
⑤沽酒等处,五非应行:五种非所行处:⑴唱令家,⑵酤酒家,⑶淫女家,⑷国王家,⑸旃荼罗羯耻那家。
⑥此下第四条,总摄。
⑦正因:证道之正因资粮,即戒也。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①圣无着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②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①圣:无著菩萨位登地故,称圣。
②等:与此相等。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一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二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三①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②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四③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又于饮食爱着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过患有三,一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二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①相宜而食消化而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
②诸旧苦受:因食不宜不消而病之苦受。
③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若以正法追求饮食,不染不爱,乃至广说而受用之,是名无罪。若受食已,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如是名为安稳而住。”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不平等食者,谓或极少食,或极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污食。”
三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㈠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①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㈡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㈢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㈣无自在过失者,②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㈤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③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瞋痴而④近习,非为⑤憍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①食因:《瑜伽师地论》作“食缘”。营农、牧牛、商贾、计算等。
②诸食他食者:为王所使,受人雇佣等。
③施者施主:汉译《瑜伽师地论》统译为“施主”。藏文“施者”,指实行或执行布施之事者,“施主”指布施之财物主。
④近习:亲近而受用饮食意。
⑤憍:无病憍逸,少壮憍逸,长寿憍逸。(《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
精勤修习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亲友书》云:「②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此显永日,及其 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
①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至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所言障者,谓五种盖。云何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以疑盖。顺障法者,谓能引盖随顺盖法。云何顺障法,谓净妙相,瞋恚相,黑暗相,亲属国土不死寻思,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及以三世,或于三世非理法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
②种性之主:具善根之行者。
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①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②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③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④精进微劣,少伏他故。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⑤能不缓散,虽…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