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怨家翻作友,迁流无定规”。
二无饱足过患者。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着诸欲亦如是。」《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①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昔未多经苦,众生无欲能饱满,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应如是思。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慬哦瓦云:「③觉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④仰覆,此于心中实觉不安。」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①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未得吉祥如白拂,然为是事反增贪。白拂:珍贵稀有(扇)。
②无有情腹未曾卧:皆曾互为母子。
③觉:善士,尊者。
④仰覆:上仰,生善趣;下俯,生恶趣。反复思惟生死过患。
三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四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①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展转次第,此论亦说母边际故。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②《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③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其《释》亦云:「此显④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⑤随顺于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
①柏子:量极小。
②《四百论》:《四百论·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第七》。
③见一亦增多:论文作“一果见多因”。
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释论:“是故随一果法亦现见有很多因缘,愚夫异生谁能不生怖畏呢?”
④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此业相续,是由无量无明荆棘丛林所徧满。
⑤随顺于此,当如理修:随顺于此解脱生死之方便,当如理修。
五数数高下过患者。如云:「既成①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长时安住②须弥顶,③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煻煨 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闇处,自手伸舒亦莫覩。」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④能依及所依处,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①百施世应供:《广论译释》:帝释天得世间天、人(帝王等)恭敬。百施:帝释天。
又唐译《亲友书·出离轮回》:“梵主世皆供,业力终沦地。纵绍转轮王,回身化奴使。”此作梵主,与藏本稍异。
②须弥顶:指三十三天。《亲友书》:“妙高岑受乐,地软随其足,转受煻煨苦,行经粪屎狱。”
③安足陷下:天上宝地。
④能依及所依处:《亲友书》:“或生居日月,身光遍四洲,一朝归黑暗,展手见无由。”能依:指日月天人。所依处:指日月宫殿。
六无伴过患者。①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②施所生等三种善事。无边黑闇者,谓无明黑闇。无伴而趣者,③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④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一于生死中,无保信处。二受彼安乐,终无饱期。三无始而转。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⑤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①“如云”一颂:见《亲友书·出离轮回》:“三种灯明福,死后可持将,独入无边暗,日月不流光。”独自当趣入,虽日月之光亦难破之无边无明黑暗中。
②施所生等三种善事:《俱舍论》卷十八:“施戒修三类,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施招大富,戒感生天,修得解脱。
③如《入行论》云:《入行论·禅定品》卷八。
④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他不能除苦,何须修法作障之亲。
⑤谓无决定:即思惟六苦中初“其中无定过患”一段文。
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①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纔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②行苦。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徧行粗重所随。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瞋恚。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不于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③乃至执持尔时受苦,④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①痈:痈,毒疮。
②行苦:《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一切徧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
《披寻记》卷六十一(三四八五页):“于彼彼自体等者,《本地分》说,一切种子识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无色界一切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种子(陵本二卷一页)。由是当知,三界自体差别非一,故名彼彼。即于其中,所有诸行,性有漏故,能随顺生现在一切烦恼,及与当来生等众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一切徧行粗重所摄,谓彼粗重,徧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故,即此建立为行苦性。”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又此行苦,徧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然于不苦不乐受中,此粗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于乐受苦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此粗重苦非易可了。譬如热痈,若以冷触封之,即生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于此热痈,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如是于业烦恼所生诸行所有安立粗重所摄,犹如热痈。行苦性中所有乐受,如冷触封。所有苦受,如热灰堕。所有不苦不乐受,如离二触痈自性苦。又乐受中多生染着,是故说彼贪所随增。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于非苦乐之所显现粗重所摄所有安立行自体中,于无常性计常颠倒,于众苦性计乐颠倒,于不净性计净颠倒,于无我性计我颠倒,是故说彼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又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着,由是因缘,于现法中,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身坏命终,广说乃至生那落迦。又由后有爱故,能感当来生等众苦。如是乐受贪所依故,能生当来五趣等苦。又于苦受多起瞋心,不随所欲,触众苦事,便生种种愁恼怨叹乃至迷乱,由此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