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学习菩萨学处。若于现法勤修开发智慧方便,②能遮现法不学之罪,如《妙手问经》所说,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③经咒二道栋梁,六度之中,修习静虑之次第,尚似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皆已隐没,故于修行摄要及引发定解之方便,④略为宣说。诸大经论所说,修习缘如所有及尽所有般若自性毗钵舍那之次第,及修习静虑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后当广释。凡菩萨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菩萨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后,皆珍重宣说,故应了知,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无上大嗢柁南。如⑤《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⑥溟,名大白法海,⑦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①违越学处罪所染着:谓违菩萨学处,障般若中不往听闻等诸恶作罪。
②能遮现法不学之罪:现法不学,即前所说违越菩萨学处恶作诸罪。
③经咒二道栋梁,六度之中:显密二道核心,即六度之中。
④略:纲要。
⑤《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五O四页)。
⑥溟:音“冥”,海也。
⑦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披寻记》卷四十三(二五O四页):“能令无种姓一切有情皆往善趣,及令有种姓一切种类乘三乘法而得出离,由是名为圆满之因。”
第二四摄成熟他相续分五:一四摄自性,二立四之理由,三四摄之作业,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五略为解说。 今初
一布施如前六度时说,二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三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四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如《庄严经论》云:「①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①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施同,谓如前施度。示,指爱语。劝学,指利行。自亦随顺转,指同事。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须为他所教,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如云:「一能利他方便,二令取三令修行,如是四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第三四摄之作业。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①成净修。」
①成净修:不使中断,长时清净修行。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故摄徒众应须依此。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①第五略为解说。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二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又一于能杀害怨敌之家,②无秽浊心说利益语,二③于极钝根,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三于其谄诈欺④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⑤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又一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又二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又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又四疑惑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决择,是为一切门爱语。
①第五略为解说: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五O七页)。
②无秽浊心说利益语:无恶分别,不欲恼害,说随世、随正法语。
③于极钝根,心无疑虑:于极钝根者,菩萨心无疑虑。
④二师等:二师者,亲教师、轨范师。等取尊长。
⑤无恚恼心说利益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谓“无嫌恨心,无恚恼心”说利益语。
①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又分三种,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②或生净天③或般涅槃。又应修行难行利行,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又应修行渐次利行,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①利行: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五一五页)。
②或生净天:指世间离欲,后世生清净天。
③或般涅槃:指出世离欲。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①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②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③尊知此义故,④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
①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五二五页):“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
②违自语而行:违自所说正理教而行。
③尊:世尊。
④心念诸众生:大悲摄护众生。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财施为初,余三属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唯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如①《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②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③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④起根本定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⑤是极稽留清净之道。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⑥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⑦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⑧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①《菩萨地》: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披寻记》(二五二七页)。
②尊者:阿底峡尊者。
③定思深法于定时修:法思胜解忍,于甚深法决定思惟。
④起根本定时……止观分平等:《略论释》(八二六页):“意谓动中不但应与空慧相应(能净后分别),观诸法如幻,更应学菩萨六度诸方便行(应正学方便)。定中最殊胜,为止观双运,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应恒常修。观八喻,为如幻修法,止观双运,为如空修法。”幻等八喻,指幻事、阳焰、梦、影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详见《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
⑤是极稽留清净之道:《略论释》(八二七页):“故初业者纵有所不能,亦不应失愿。如见不能,并愿而舍,即无从进入清净道。”
⑥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世尊初亦于此法,长久未能实行。
⑦然尊习其行:佛能长时串习其行。
⑧欲学心:愿学之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三终
附 录
本书集注主要引用者有: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昂旺朗吉堪布释,浙江 三门 多宝讲寺倡印(简称《略论释》),其中包括《菩提道次第略论》(简称《略论》)。
《掌中解脱》,帕绷喀大师,台湾白海螺出版社。
《三主要道》,帕绷喀大师,浙江 三门 多宝讲寺倡印。
《菩提道次第心论》,能海上师译撰,上海佛学书局印(简称《心论》)。
《菩提道灯论》,法尊法师译,台湾东初出版社(即《道炬论》)。
《菩提道灯难处释》,如石法师译,台湾东初出版社。
《菩提道次第广论译释》,华锐·罗桑嘉措,甘肃省 夏河县 藏学研究所(简称《广论译释》)。
《瑜伽师地论》,唐 玄奘法师译,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金陵刻经处版缩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韩清净,美国 纽约科学出版社纽约公司(简称《披寻记》)。
《俱舍论》,唐 玄奘法师译,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
《集论》,唐 玄奘法师译,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
《杂集论》,唐 玄奘法师译,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
《摄大乘论世亲释》,唐 玄奘法师译,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简称《世亲释》)。
《摄大乘论无性释》,唐 玄奘法师译,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简称《无性释》)。
《大毗婆沙》,唐 玄奘法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集异门论》,唐 玄奘法师译,南京 金陵刻经处印。
《法蕴足论》,唐 玄奘法师译,南京 金陵刻经处印。
《大乘五蕴论》,唐 玄奘法师译,南京 金陵刻经处印。
《大乘广五蕴论》,唐 玄奘法师译,南京 金陵刻经处印。
《俱舍论颂疏》,唐 圆晖法师着,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
《中观论疏》,唐 吉藏法师撰,福建 莆田 广化寺印。
《亲友书》,唐 义净法师译,澳门天行健出版社。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能海上师译,上海佛学书局印。
《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能海上师译,上海佛学书局印。
《现证庄严论清凉记》,能海上师译,上海佛学书局印(简称《清凉记》)。
《戒定慧基本三学》,能海上师集撰,上海佛学书局印(简称《基本三学》)。
《释量论略解》,法尊法师译,台湾佛教出版社。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法尊法师译,台湾福智之声出版社。
《菩萨戒品释》,法尊法师译,浙江 三门 多宝讲寺倡印。
《入中论讲记》,法尊法师讲,浙江 三门 多宝讲寺倡印。
《入菩萨行论广解》,隆莲法师译,陕西省佛教协会倡印(简称《入行论广解》)。
《入菩萨行论译注》,如石法师译,四川省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简称《译注》)。
《四百论释》,任杰译,山西 五台山 大塔院寺倡印。
《中观宝鬘论释》,任杰译,山西 五台山 大塔院寺倡印。
后 记
农历辛巳年(二OO一)八月廿四日,讲寺课程中安排有日常法师讲《广论》一课。学僧闻后,颇得法益,然对读原论,则均觉文词难销,法相细微,无法对照,未免美中不足。多有来反映者,当时顺口随应曰:待来日有因缘,可将论文通释一次。然说者无心,而闻者有意,时隔二月,学僧们正式推派代表恭献哈达隆重请法,虽当时未作充分准备,而盛情难却,且了解学习论典如不通文义,确有实际困难。爰电禀南无寺 上师,上师积极赞助,且允予大力加持,于是决定,于农历辛巳年(二OO一)十月廿七日开讲。歷时十个月许,于农历壬午年(二OO二)八月初三日圆满一至十三卷三士道全部。随讲随钞笔记,资料较多,学僧在整理资料中,侍者师发现本人《广论》眉批上,尚有许多小注,请求一并录下。又经主要执事们讨论,希望作一完整之注释以利后学。
于是组织人员从事此举。先将原文复印,规定格式,由李红梅居士负责整理打印成稿,再由本人在初稿上对原有注释详加审定纠正,并对难解处再增加注释。打成二稿后,由宗民师为主,兼宗锐师、张晓青居士三人负责校对,其中有多校改至五六稿者。最后定稿前,又发动学习《俱舍》组学员,一起分工参与校对。于农历壬午年腊月廿四日开始,经五月余奋战,在学习、法会、开光、劳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全力以赴,前后动员约十余人,于癸未年(二OO三)五月底,基本完成。复由上海 俞誉万居士联系出版社,申请书号,在寺内外僧俗弟子一致鼓舞下,始得问世,特此书记并志谢意。
然则《广论》汉译以来,藏文版原有注释近二十种,皆未译出,参考资料缺如。故于开讲伊始,即已讲明,只能作摸象式之尝试,而不敢作为正式之讲解。今则进一步更将记录成文,责任更为难当。但在当前藏文注释空缺下,汉人学习《广论》在各地已成热潮,势不能没有一本帮助阅读之资料。于是尽量以汉译可靠之参考资料为依据,采取格鲁纯正之见,试作一《集注》,表示非出己意。
中间尚有少许无可参考,或须藏文版对照问题,则转请教于拉卜楞寺六大善知识中之洛桑嘉措老格西,及洛桑札巴老格西二位指教。总祈悉依格鲁正统传承而作注,收集多方,故名《集注》。待来日藏注译出,当然以藏注为正。今在藏文注释尚未出版之际,希望此注能稍有助于《广论》之学习。然则毕竟本人学修浅陋,资质庸劣,兼又不通藏语,谬误失真之处,诚属难免,唯冀通鉴之士,校而正焉。
释迦如来教下比丘智敏谨志
癸未年五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阅读结束。